建築慢慢

The mindful architects
片長:83'00"

在全世界都往資本化、全球化靠近的年代,台灣建築也搭上這一波商業化的浪潮,迷失在西方流行的建築樣式中。但有一群台灣建築師,不甘於只侍從市場與業主的需求,他們希望與土地有更深的咬合關係,他們期待在地化的特色、能修補現代性過於均質的不足,他們想要發展出獨特而充滿地域性的風格。

本片將介紹四位建築師。透過江文淵的都市造山,我們發現他是在對現代生活重新做提案。如何在不可避免的集居年代,依然不與自然斷裂,考驗著建築師對精神向度的追求與技術的突破。

透過廖偉立的建築作品,我們發現了駁雜又現代的台灣。當他為台灣的混亂找到看法、為聖俗共存找到可能性,為歷史與現代找到對話的空間,我們看到了建築師最生猛的力度。

透過黃聲遠的帶領,我們發現建築師可以如此具有社會性。他不願意讓建築淪為商業操作來服務少數人,因此無論是大棚架系列、維管束系列,黃聲遠都渴望為不同的社會階層留下各種可能性。

心的寧靜與安定,一直是曾志偉長期追尋的方向,因此他具實驗性的、挑戰常軌的、生動多元的建築,為的就是期待人們能感受到自然所帶來的療癒及安定能量。

四位建築師用作品來呈現真正的台灣,也讓我們重新梳理價值觀、重新定義生活。

謝欣志與陳芝安 | 導演的話

能夠紀錄台灣建築師的故事,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機會。一直覺得紀錄片工作者與建築師這兩個工作,本質上非常接近。我們必須對生長的土地有感情,對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觀察入微、對時代發展有所分析,對歷史文化脈絡有所探尋。然後,紀錄片工作者用影像帶大家去感受,建築師則用五感引領我們去經驗。

不同的是,建築師所承受的規模、複雜度、壓力、甚至金額,都是紀錄片工作者望塵莫及的。很高興有機會深入理解台灣四位非常獨特的建築師,我們不只要帶大家走進建築的殿堂,更希望透過提問、反省,找到一個對生活的提案,對生命的追尋。

導演簡歷

謝欣志與陳芝安兩位導演合作已邁入第十年,以二年一部紀錄片的速度緩緩前行,因為我們知道,時間才能裝載時代的刻痕,退一步才有機會藉由敘事表達看法。

中國農民工的兩難、台商在大陸創業的失心瘋、為土地抗爭40年的客家人、安寧病房的生命流逝,以及透過實踐、尋找生命意義的志工,都是我們曾經製作的議題,很榮幸目前共入圍了六項影展,並拿到兩個獎項。

紀錄片是我們最熱愛的文體,它型塑了我們的世界觀,也讓我們有機會發揮影響力。

作品年表

謝欣志導演

年份 作品
1999年 16mm短片「後院」˙榮獲金穗獎優等短片
2002~2003年 公共電視紀錄片「我們的故鄉、我們的故事」
2003年 明日工作室紀錄片「科技遊俠-溫世仁」
2004年 DISCOVERY紀錄片「台灣人物誌-證嚴法師」
2005年 明日工作室 中國西部農村紀錄片「黃羊川」
2006年 文建會台灣第一代建築師紀錄片  「久違了,王大閎」
2006~2008年 公共電視HD紀錄片「福爾摩沙的指環」
˙榮獲2009年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
˙入圍2009年金鐘獎剪輯獎˙入圍德國綠色影展
2009年 國父紀念館紀錄片 「熟悉的建築‧陌生的歷史」
˙榮獲第一屆政府出版品獎
2009年 大愛電視台「三個女人的故事—四川地震週年記事」紀錄片
˙2009年入圍金鐘獎非戲劇導演˙入圍中國金熊貓獎最佳紀錄片
2010年 大愛電視台「瘋陀螺」節目
˙榮獲年度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

陳芝安導演

年份 作品
2003年 大愛電視「大愛小記者」節目
˙入圍金鐘獎最佳兒童節目獎
2007年 大愛電視「地球的孩子」節目
˙榮獲金鐘獎最佳兒童節目獎
2009年 大愛電視「呼叫妙博士」節目
˙獲國科會補助

共同作品

年份 作品
2010年 大愛電視台中國農民工紀錄片「奔流」
˙入圍2010年金鐘獎非戲劇導演
2012年 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紀錄片「市民城市—臺北」
2013年 客家電視台「結果了」系列紀錄片8集
˙入圍南方影展

2014年

大愛電視「沒有黑板的社會課」節目39集
˙2014/2015兩次入圍金鐘獎綜合節目獎
˙獲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
2016年 安寧病房紀錄片「餘生」
˙入圍女性影展
˙榮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獎
2017年 大愛電視 電視電影「愛別離」
˙入圍金鐘獎最佳男配角獎

公共電視台商紀錄片「闖蕩」
˙入圍金鐘獎非戲劇導演

客家電視寶山水庫紀錄片「力爭」
˙入圍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榮獲勞動金像獎優選
2018年 慈濟基金會紀錄片「如常」
˙院線票房破千萬
2019~2020年 進行中 前瞻計畫-文化藝術類紀錄片「建築慢慢」
公共電視紀錄片「台灣網紅」

廖偉立的作品涵蓋了駁雜又現代的台灣

曾志偉到馬崗漁村

黃聲遠到櫻花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