嶼光同塵

From Light and Dust
片長:26'30"

光是什麼?可能你每天早上醒來打開門窗,看到又一天到來的日光,不足為奇。然對於自然界來說,那是掌管生物生理變化的重要線索。光控制了植物的生長、開花激素;光也和人的情緒有關,常常沒來由的產生煩躁,很多時候都跟光的過度飽和、隨處可見不諧調的人工光有關。本片從一個攝影師的角度,除了直覺的追尋好的光,也從農業的角度、宇宙的角度來審視光的存在。

「當我們感受到光的力量,調整及創造環境,讓光的視覺功能及心理需求合而為一,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境界」_周鍊

本片希望由「光」為主題出發,進行創作。由林懷民老師(減少光害)拉開序幕,接著由美學家蔣勳討論自然光和作物之間的關係做為破題的第一大段,接著是照明設計師周鍊踏查在臺北植物園的過程中,與眾人分享燈光設計的基本原則。藝術家重新發現光的可能性,最後由周鍊老師告訴大家什麼是好的「光環境」。編舞家在電照菊的花田之中起舞,也參與了光和環境的哲思辨證。

這是一部結合了紀實影像、舞蹈影片、環境劇場的複合實驗。除了有林正修老師對於光線和人之間關係的哲學思考,亦涵蓋了舞蹈藝術家們對於光的詮譯。

張皓然 | 導演的話

我是一個與光工作的人。無論是北極圈的日出、北海的古老帆船、東加群島的海中,「光」曾經帶領我去世界的角落。然而,在這些自然律動的筆觸之下,光也常常讓我直視那些因為人而存在的光。在恆河,數十萬人將身體浸泡在恆河水中,相信這樣會洗淨罪惡、超脫輪迴。點亮祈求的燭光,和不遠處火葬場幽微的搖曳之光,讓我想起故鄉島嶼的媽祖遶境,祂的神轎所到之處煙花四起,儼然點起一個烽火之城,這是我追尋光的旅程。

然而我常常想,光在以光速前進時,他看到人類進程,又是什麼樣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在物體移動越快時,他所經歷的時間會和我們不一樣。不知道對於光來說,經過地球時看到的風景會是什麼?會不會對於整個宇宙的時間軸來說,我們只是短暫的一瞬間?這些問題往往讓我越思考越覺得有趣,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更加有意識的面對我們所處的光環境,畢竟我們也是生物的一個物種而己。


張皓然 | 簡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學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

以詩人瘂弦紀錄片「如歌的行板」獲得2015第十七屆台北電影節最佳攝影。

2016年獲選雲門舞集第十一屆流浪者計畫於印度旅居數月。



導演作品年表

導演兼攝影經歷
2019年 中強光電短片《點亮淡水禮拜堂》
2019年 圖蟲十週年紀錄短片《我們為何攝影》
2018年 保加利亞黑盒子國際戲劇舞蹈藝術節《快樂嗎?諾拉》,編舞創作:InTW
2017年 台北市政府《看見光榮城市展場篇》
攝影經歷
2019年 新創紀實短片《聽說他這個人》
2018年 臺南藝術節環境劇場《52Hz》,編舞創作:InTW
2018年 劇情長片《大餓》
2018年 高雄拍劇情片《雄雞卡克》
空拍・水底攝影(於2020取得 中華民國遙控無人機 專業操作證)
2019年 公共電視《畫我台灣-廖繼春的河海風光》
2019年 公共電視《畫我台灣-陳澄波的淡水印象》
2017年 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
2016年 浙江衛視《十二道鋒味第三季之芬蘭、肯亞、南非、台灣》
紀錄片攝影
2016年 紀錄片《如歌的行板》
2015年 紀錄片《曼菲》
獲獎紀錄
電影長片《大餓》 獲 金馬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紀錄片《未央歌》 獲 中國「咪咕G客」盛典年度 最佳紀實片
《他們在島嶼寫作-如歌的行板》 獲 2015台北電影節 最佳攝影獎
雲門舞集《稻禾》 獲 2014年英國劇投影設計大獎 Knights of Illumination

池上的夏天,火燒雲,這裡入夜之後就不會有任何燈光的干擾,稻田可以好好休息。

北歐的帆船,船上雖備有先進的gps,卻也會準備古老的六分儀,在全船只靠風力運行,沒有供電時亦能找到自身的位置。

暗與靜是相同的概念,一個喧囂的城市,需要一個夠靜夠暗,讓人可以釋放能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