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裡的每個藏品都會有一個「發現者」,這些發現者用他敏銳的觀察力,上山下海,找到這些動植物,製作成標本,甚至發表新物種,最後成為博物館藏品。 成立於1908年日治時期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博物館。當年,神秘的殖民地台灣,吸引了許多懷抱雄心壯志的日籍研究者,投入畢生的熱情,發現並採集新物種,一步步建立台灣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料庫。 回顧19世紀歐洲殖民主義盛行,海外探險活動頻繁,加上達爾文《物種源始》一書的問世,使得博物採集的熱情大爆發,也因此讓日治時期的台灣,成為日本博物學家探索的新大陸! 而從第一任館長川上瀧彌,開始進行了大量的台灣植物採集調查,日籍學者的研究,正是奠基了台灣植物學重要的基礎與藍圖! 植物學家為何要不斷採集並保存標本? 跟著本集回到一百多年前,臺灣自然界的特有種,如何一一被博物學者「發現」的那個年代。
這個博物館哪裡不一樣?對博物學家而言,任何足跡沒踏過的地方,都有值得探索的未知,等待被發現,台博館許毓純博士的團隊,為了建置台灣完整的花粉資料庫而四處採集。希望採集到台灣所有植物的花粉,完成第一個電子顯微鏡影像資料庫,開放給大眾使用。 |
|
|||||
|
( 本集按鈕圖片由「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