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博物館與它的發現者們-國立台灣博物館

  • ▲ 主持人小兵及湘涵來到臺灣博物館,深入了解臺灣博物館的幕後工作。

  • ▲ 主持人小兵及湘涵來到臺灣博物館,深入了解臺灣博物館的幕後工作 2。

  • ▲ 主持人小兵隨著許毓純博士及楊富鈞研究員進行植物採集工作。

  • ▲ 主持人湘涵跟著方慧詩研究員及黃瀚嶢老師一起參與在公民科學家的計畫裡面。

  • ▲ 每個植物標本的製作,就必須經過層層手續。

  • ▲ 林業試驗所的范素瑋博士分享關於植物標本的知識。

  • ▲ 馬祖當地特有的「紅花石蒜」。

  • ▲ 植物的標本製作要經過許多繁雜的手續。

  • ▲ 想看到花粉的模樣,必須經過電子顯微鏡才看的到。

  • ▲ 想要看清楚花粉,收先必須把一些不需要的雜質清洗乾淨,這就是用來洗花粉的器材。

  • ▲ 臺灣博物館近年來致力於花粉資料庫的建置。

  • ▲ 臺灣博物館是日治時代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每個藏品都會有一個「發現者」,這些發現者用他敏銳的觀察力,上山下海,找到這些動植物,製作成標本,甚至發表新物種,最後成為博物館藏品。

 成立於1908年日治時期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博物館。當年,神秘的殖民地台灣,吸引了許多懷抱雄心壯志的日籍研究者,投入畢生的熱情,發現並採集新物種,一步步建立台灣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料庫。

 回顧19世紀歐洲殖民主義盛行,海外探險活動頻繁,加上達爾文《物種源始》一書的問世,使得博物採集的熱情大爆發,也因此讓日治時期的台灣,成為日本博物學家探索的新大陸!

 而從第一任館長川上瀧彌,開始進行了大量的台灣植物採集調查,日籍學者的研究,正是奠基了台灣植物學重要的基礎與藍圖!

植物學家為何要不斷採集並保存標本?
台灣到目前被發現了多少種植物?
是哪一種植物的物種發現,讓台灣的名字首次登上國際舞台?
成為一名公民科學家,對地球有什麼幫助?
如何透過採集花粉,知道兩萬年前的氣候?

跟著本集回到一百多年前,臺灣自然界的特有種,如何一一被博物學者「發現」的那個年代。

同步放送

這個博物館哪裡不一樣?

 對博物學家而言,任何足跡沒踏過的地方,都有值得探索的未知,等待被發現,台博館許毓純博士的團隊,為了建置台灣完整的花粉資料庫而四處採集。希望採集到台灣所有植物的花粉,完成第一個電子顯微鏡影像資料庫,開放給大眾使用。

花粉原來長這樣

▲ 花粉是一個小配子體,承載著它的遺傳基因,飛到另外一個植株的柱頭上面去,所以必須有很堅固的外殼。這些花紋就是花粉的外壁。不怕酸、不怕鹼、不怕熱,很難被自然界消滅!
但是建置花粉資料庫主要的目地是什麼呢? (圖片由「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發現台灣展

▲ 台灣博物館博新推出的「發現台灣展」,顛覆了一般自然史博物館的展覽方式,希望突破過往依照學科去區分的展示方式,重新用歷史的眼光、用歷史的角度去看整個展場。更從現代的博物學的角度,帶大家去體驗,「台灣」是怎麼被發現的,跟著我們一起來穿越吧!

 
( 本集按鈕圖片由「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