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革命

THE LGBT REVOLUTION

號稱「台灣首位出櫃同志」的祈家威,當年以「一人武林」之姿展開孤獨的奮鬥旅程,如今的同志運動繁盛燦爛,同志形象也從以往的污名標籤,融入一般大眾生活,逐漸凝聚社會共識,將台灣推向亞洲首度最有可能使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給予人權運動一盞希望之光。

台灣同運30年 看見彩虹更多元


文/游婉琪      圖/婚姻平權大平台提供

同志運動在台灣,伴隨著民主社會進展,從早年的處處碰壁、與會者遮掩害怕,到近年的風起雲湧,甚至在社會運動中已經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同志社群所關注的焦點,也逐漸從自我認同延伸到如何與社會各界互動。展望下一個里程碑,累積30多年能量的同運革命,不僅讓攤在陽光下的六色彩虹更加絢爛奪目,更可望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同志運動到了近年,主力訴求同志合法成家的權益,圖為「同志家庭不能等,婚姻平權要全面」記者會。

2003年,台灣第一屆同志大遊行登場。台灣同志運動推手,同時也是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的呂欣潔回憶,當時很多人會戴墨鏡或口罩上街頭,深怕同志身分不慎曝光。這種「想參加又害怕」的心情,成為了民風尚且保守年代裡頭,同志社群們的集體記憶。

如今,台灣同志大遊行不僅僅是亞洲同志運動年度盛事,參與者每年創新高,呂欣潔觀察,甚至有越來越多異性戀朋友上街相挺。與會同志的臉孔,也慢慢從遮遮掩掩,變成了搶著上鏡頭。這樣的現象,不僅反映出社會對於同志社群接納度提高,呂欣潔認為,這更是台灣同運多年來緩慢但堅定向前進的最佳縮影。

沒有花香,自己種一株;沒有音樂,自己來辦音樂會;沒有色彩,自己來彩繪;沒有書香,自己來讀書,改造社區文化及生活環境,共創在地的公共領域。

為了守護彩虹法案,同志社群們在立法院門外高舉彩虹旗。

回顧同志運動蓬勃發展的過去十年,呂欣潔表示,受到台灣社會民主化的浪潮,以及性別教育平等法落實,讓無論是同志社群還是支持者,都能夠明顯感受到「改變近在眼前」,進而願意犧牲假日休息與私人生活,積極站出來「do something」。

1986年,同運資深前輩祁家威到台北地方法院請求與同性伴侶公證結婚遭拒,替台灣同志運動拉開序幕。1990年代中期,受到網際網路的普及,網路匿名性讓過去暗藏在社會個角落的同志開始群聚,從大學校園BBS站到地下電台,同志社群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抒發的性別認同壓抑,透過虛擬世界得到了救贖。

當同志議題從邊緣、小眾,慢慢的凝聚更多共識,這樣改變不僅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同時也體現在政治上。呂欣潔分析,早年同志運動強調讓同志社群被看見,因此同運團體選擇透過各種記者會、街頭行動來培力社群。近年來運動的方向則逐漸轉為思考如何與體制合作,利用透過政策遊說推動修法,協助行政體系把系統建制得更友善。

回到同志社群裡頭,呂欣潔也觀察,早年同志社群大部分力氣比較是集中在關注個人身上,例如如何處理出櫃遇到的擔憂、如何對抗愛滋污名等。如今的同志社群關注議題則更加多元,從手天使、女性身體自主權、BDSM等,同志社群的範疇也慢慢擴張到跨性別、無性別等各種不同性傾向族群。

透過在總統府前投影行動,希望喚醒更多人關心同志議題。

這樣的改變也反應在創作領域上,以同志作為題材的影視、文學、藝術等創作,早期習慣走隱晦壓抑、悲情痛苦路線,如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白先勇《孽子》等。呂欣潔形容,早年台灣的同志主題藝文創作,普遍帶給給人灰黑色的陰暗印象,似乎不能把話說的太清楚、氣氛不能夠太開心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接納度提高,同志相關創作不僅在文學、電影中百花齊放,也慢慢深入到更加貼近常民的偶像劇甚至是鄉土劇中。呂欣潔認為,隨著越來越多影視文學創作呈現更多種同志生活樣貌,不僅帶動更多閱聽眾貼近真實世界中的同志,同時也讓同志社群擺脫過往的壓抑,不再覺得人生好像沒有未來。

當同志運動從「解構」走向了「建構」,從打倒歧視污名化,到創造更平等友善的環境,呂欣潔指出,即使台灣社會常自認為對同志社群足夠友善,但同志人權在缺乏法律保障以前,面臨的問題無法被體制看見,唯有透過催生修法讓不平等被體制看見後,才有可能開始產生實質碰撞。

擔心婚姻平權法案停滯,同志們以「點亮台灣」行動,提醒小英政府勿忘選前承諾。

過去同運團體同志諮詢熱線曾做過一項調查,願意在職場出櫃的同志比例僅有三成多,比願意和家人出櫃比例還少。鄰近國家如日本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熱度雖不如台灣,但政壇上卻可以選出出櫃甚至是跨性別的政治人物。種種現象反映出台灣同志過去在面對不平等對待時,習慣隱瞞自己身分,試著設法在現有體制的夾縫中求生存,而非挺身而出,改變現有不平等的環境體制。

然而在同志運動走向體制內的過程中,呂欣潔坦承,無論是馬政府時代還是扁政府時代,執政黨都曾經給過同志承諾,最後卻沒有兌現。被消費利用的後果,造成了過去同志社群對於政治的缺乏信任,進而希望同志運動最好不要與政治有太多連結。隨著政黨二次輪替,越來越多年輕世代關注性別議題,呂欣潔認為,無論是同志運動還是其他社會運動,與體制內的合作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何借助政治力量達到改變社會的結果,對於同志運動而言,將會是下個階段即將面臨很大的挑戰與嘗試。

台灣同志運動的下一步,能夠超越體制內外,讓各種多元族群、多元議題互相擦撞出不同火花,讓身處於不同崗位上的同志、非同志,都能夠一起為了人權而努力。






同運革命精選影音


由曹瑞原執導,改編自白先勇文學作品《孽子》描寫七○年代同志壓抑的家庭與情愛關係,在民風未開的社會氛圍中,同志努力追尋自由並重塑自我認同。本劇當年榮獲六項金鐘獎項,堪稱歷史紀錄。

完整影片抵家啦!





《幸福備忘錄》記錄台灣第一對公開舉行同性戀婚禮的許佑生、葛瑞,及女同志湯姆、漢娜的家庭故事,從「愛」的角度弭平歧視,喚起社會對同志平權的重視。

完整影片抵家啦!





以文學與舞蹈的跨界展演為概念,無垢劇場舞者鄭傑文重新詮釋郭強生長篇文學作品《斷代》,以小說中所描寫的林森北路作為舞台,展現同志的多元情慾與曖昧情懷。

完整影片抵家啦!









台灣同運大事紀

  • 1986年,同志運動前輩祁家威到台北地方法院請求與同性伴侶公證結婚遭拒,自始成為台灣投身同志運動的第一人,並被封為「台灣首位公開出櫃的男同志」

  • 1990年,台灣第一個同志組織: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成立,象徵台灣的同志運動開始邁向組織化。

  • 2003年10月,行政院提出《人權保障基本法》草案,該草案允許同性婚姻,並允許同性夫婦享有和異性戀夫婦相同的權利保障,但草案內容隨即遭部份內閣成員和立法委員反對。

  • 2003年11月1日,台灣第一屆同志大遊行登場,同時也是華人社會首場大規模的同志遊行。

  • 2006年10月11日,立委蕭美琴提出《同性婚姻法》草案,共獲得38位立委贊成連署。同月20日,由於賴士葆、王世勛等23名立委反對連署,因此草案無法通過一讀會程序,必須退回程序委員會審議。

  • 2012年4月10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首度開庭審理台灣首件關於同性婚姻的案件。但此案於2013年1月23日撤銷,使同志婚姻釋憲機會再度往後。

  • 2016年10月,立法委員尤美女提出婚姻平權法案,獲得時代力量黨團、以及部分國民黨與民進黨籍立委連署,得以超過15人之提案門檻。各版本法案分別在同年11月8日、11日在立法院院會一讀通過付委。

  • 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大法官公布亞洲首宗同性婚姻釋憲案結果,宣告《民法》不允許同性建立「親密、排他、永久關係」的相關規定違憲,要求立法機關在2年內依解釋意旨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意味台灣很可能將成為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作者介紹

游婉琪

花東新移民,曾任《台灣立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文字記者,新聞資歷 8 年多,主跑文教新聞,同時也關注人權、性別、環保等議題。恢復自由之身後持續爬格子,現為自由特約撰稿人,目標每天更靠近山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