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社區一家」計畫推動台灣社區點亮希望,台灣的社區在地發展近20年來更是百花齊放,社區營造的願景包括「造人、造景、造產」,不外乎希望回到在地、讓文化生根。長年耕耘大廟文化的台南台江地區,分享在地出發的經驗,帶我們看見台灣社造的整體脈絡與願景。

重回村廟,社造尋路,我們不是旁觀者


從在地出發,看見台灣社區營造及文化共同體

文/吳茂成 圖/吳茂成│台南社大台江分校提供

我們不是旁觀者。

1997年,我們在古稱台江的台南市安南區,推動安東庭園大樓社區營造,從資源回收開始,創建社區學苑、營造有蝴蝶的環保學習、人文生活、綠色生命的新家園,2002年榮獲全國推動環保有功社區,發起反對台灣歷史博物館遷出安南區行動,成立台江文化促進會,2003年榮獲全國活力社區,2004年親子共筆,出版台江庄社家族故事新書、產業文化地圖,成立河川巡守隊,2014年發展太陽能社區。

我們不是旁觀者,從台江公寓大廈,河川守護,營造安身立命的社區共同體,展開台灣社造的在地反思與再實踐之路,回觀這場行動,肇因於政府質疑安南區沒文化,要將台史館遷安平,觸動台南城鄉失衡,引發在地人的文化危機意識,拿著白布掛街頭,手裡心底還會害怕發抖,引領我們前進,在於看見鄉親共創生活意義的勇氣。於是,一場台江文化運動,就在街巷鄰里之間,延燒至今。

我們發現社會參與乃是社區發展,也是社區營造的根本關鍵,讓居民從非參與者轉為參與者、促成者,破除侍從化,從「社區管理」的外包,轉為居民參與的「社區營造」,擴展到家園守護的「社會運動」,其發展歷程,首在管委會建立學習的、文化的社區參與制度及願景,促成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第二階段居民做中學,參與社造,培養文化學習,社會參與方案規畫與執行能力,從營造家園行動,激發社會參與熱情,凝聚社區共同體之感,第三階段走入大樓所在的地方社會,看見圍牆外的環境與文化議題,進而以社會參與力量,共同結社,做積極公民,引領社運改革,回到社區日常,激發共善的願力。

沒有花香,自己種一株;沒有音樂,自己來辦音樂會;沒有色彩,自己來彩繪;沒有書香,自己來讀書,改造社區文化及生活環境,共創在地的公共領域。

2005年,我們從爭環境權,走進台江流域治理,親師生共組小台江河流讀書會,相伴淨堤,踏查流域,倡議愛鄉護水,守護嘉南大圳,發展公民新聞,推動台江山海圳綠道,如今生活污水處理廠通水了,但是以台史館為中心,半徑十公里內,十座工業區尚有四座未設污水處理廠。

文化部長鄭麗君參訪大廟興學,關心一村一廟一樂團、台江山海圳綠道運動。



我們不是旁觀者。

我們發現從鄉土教育,從守護環境開始,為河川發聲,不僅認識台江村落文化、流域生態的美麗與哀愁,也是共創美好家園的社會實踐行動,有助於環境意識覺醒,公民參與能力提升,更具有行動學習、親子共學的教改特色。

最後,我們沿著河川守護,發現台灣村廟乃是地方固有的社會參與、社區學習、文化共同體,總體營造的公共財。一如前司法院長戴炎輝所言,村廟乃是台灣鄉村的自治機關,代表鄉村。

2007年,我們重回村廟,展開台江大廟興學運動,創辦社大台江分校,回到先民讀書的學堂、議事的公茨、祭祀的村廟,以祭祀圈為學習圈,倡議一村一廟一學堂,一村一廟一樂團,一村一廟一書房,邀請知識分子、非營利組織、環境藝文工作者,重回村廟,以大廟社區為教室,策辦在地學習課程,社會參與活動,鼓勵老中青三代,重回村廟,踏查台江民俗文化,營造社區博物館,探究公民美學、公共建築的文化治理可能,催生台江文化中心,開辦二胡洞簫南管薩克斯風等大廟樂團,創新村廟子弟戲曲,發展在地學習,學習在地的學習型社區;策辦廟口文化沙龍,激發公共論壇風氣,推展台江流域學校,公民寫作,培育積極公民及實踐社群,發展保生健康促進中心,在地安老,守護環境,振興村廟的「社會參與、社區學習、文化信仰」公共性格,成為台江地方學的學習、生產及實踐場域,凝聚在地力量,發展社區、發展學習、發展生命,共創安身立命的台江新家園。

我們不是旁觀者!
我們,既是親子,也是師生,亦是參與者,更是學習者,倡議者,變革者。

回觀發展於1990年代的台灣社區營造之路,肇因於解嚴後,培育公民意識與國家共同體的呼聲,種子早播種於台灣民主運動之土,追求美好生活之願。

這條路,連著農村人口大量被吸往都會,地方逐步空洞老化,傳統文化公共領域,遭受污名裂解,而面臨著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消失危機。

這條路,也面對著如何走進門禁化、疏離化、少子化的都會大廈,激發社會參與熱情,活化社區參與制度,重建城市的挑戰。

這條路,不好走,環顧過去與未來,還有著國土規劃,河川、土壤及空氣被犧牲、被污染的霧霾籠罩,社區營造也面臨著文官體系公共化、專業社群在地化,面臨著重建在地文化生態體系、文化治理的挑戰,期能扭轉由上而下的社區侍從化,有補助才有社造的困境。

縱然這條路,道阻且長,但是認真生活總有希望,一如小草終向著陽光,從都會社區、從環境守護、從文化治理,呼朋引伴,陪伴知識青年返鄉,重回村廟文化共同體,重建文化的、生態的、健康的家園,在這戊戌,重回土地之年,共拓台灣地方創生之路。

在這難得的當代,我們不是旁觀者。

在七年後,開台四百年,從二戰出生的父祖輩,到學運社造的一代,我們能否共同參與,共同改變台灣,在這世紀之末與始,五代攜手,那是多麼令人期待的新文化運動啊!

藝術入陣,重回村廟文化共同體

社區營造影音精選


台南安南台江地區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豐富,政府曾一度想興建掩埋場,但在居民抗議下未成,重視社造的在地社群,更呼籲政府該有更寬廣的思維。

完整影片抵家啦!





太平、瑞里兩村,有著淡麗舒緩的人文自然光采。太平近年積極以文學藝術營造村落,瑞里村亦有獨特的地質景觀與秀麗的茶園。

完整影片抵家啦!





青葉部落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部落凝聚力、青年向心力強,部落社區營造活動、體育賽事、老人照護、孩童課輔,都可以看見部落青年的參與。

完整影片抵家啦!









作者介紹

吳茂成

現職 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

經歷

  • 曾任記者、編輯,從事成人學習、環境教育、社區營造、台江歷史、採訪寫作、書刊編輯等教學研究工作。
  • 2001文建會文學講古─鄉鎮故事徵文首獎《台江十六寮》得主
  • 2009年全國社區大學特優課程(學術類)─高雄第一社大「公民新聞寫作」教師
  • 2011年台灣學優良教案─「台江民俗文化工作坊」
  • 2012全國社區大學暨社區學習組織特優課程(學術類)─台南社大「尋找寫作滋味:公民寫作」教師
  • 2013出版《台江內海及其庄社》一書,榮獲國史館台灣文獻推廣書刊佳作
  • 2017年榮獲水利事業貢獻獎

出版 著有台南市妝佛簡史、戀戀母河─曾文溪、台江內海及其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