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剪影

寇蒂斯-萊特 P-40戰鷹式戰鬥機

   

由寇蒂斯-萊特(Curtis Wright)公司於1938年所研發的戰鬥機,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最廣泛使用的一款戰鬥機,幾乎在任何一個戰場上都能夠看到其身影。
美國陸軍航空軍所生產的P-40B型戰鬥機,於1939年開始正式服役,其主要武器為機翼上所配備的兩挺.30機槍,和機鼻上的兩挺.50機槍,並配有防護裝甲與自封油箱。
P-40B的外銷型Hawk 81A-2外號「戰斧」(Tomahawk),最早是提供給在北非作戰的英國皇家空軍,後來也為其他大英國協飛行部隊使用,而中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的一百架P-40戰鬥機,就是由英國轉讓而來。
儘管裝備了厚重裝甲的Hawk 81A-2戰鬥機,並不如同時期日本陸軍航空軍的一式戰鬥機「隼」與日本海軍航空隊的零式戰鬥機來的靈活,但是卻享有壓倒性的火力優勢。
尤其是在由上往下實施俯衝攻擊的時候,Hawk 81A-2以及其他系列的P-40戰鬥機更是能夠發揮出令人難以想像的驚人速度,這兩項特點為陳納德所掌握後,成了美國陸軍航空軍在中國戰場上的獨特戰術。
在Hawk 81A-2以後進入中國戰場的是P-40E小鷹式戰鬥機,此款P-40的不同之處是取消了機鼻的兩挺.50機槍,並將機翼上的四挺機槍增加為六挺,口徑則由.30改為.50,以提高其火力。
包括P-40K、P-40M與P-40N在內不同型號的P-40戰鬥機,後來陸續跟著美國陸軍第10與第14航空軍進入中印緬戰區,中華民國空軍也用以取代老舊的蘇聯製戰鬥機。
等到P-51B野馬式戰鬥機於1943年底開始出現在中國戰場,乃至於盟軍從日軍手中奪回制空權以後,P-40系列戰鬥機的主要任務就轉為替陸軍健兒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除了炸彈外,火箭彈等對地攻擊武器也開始被加裝到P-40N等後期型P-40戰鬥機上,投入對日軍地面部隊以及陸上交通線的打擊行動,甚至曾在1944年6月到8月份的衡陽保衛戰中,為遭到敵人包圍的國軍守軍空投過武器彈藥補給。
由於P-40裝甲特別堅固,機翼上裝備的六挺.50機槍又非常強大,地面上的日本士兵難以用步槍或者機槍等武器將其打下。相較於被幾顆子彈擊中就化成一團火球的日本戰鬥機,P-40更充分展現了美國人對飛機設計的堅持,那就是務必要保護飛行員的安全,所以就算飛機在空戰中遭到擊落,大多數的飛行員都還是有機會跳傘逃生或者成功迫降。

北美 P-51野馬式戰鬥機

   

提到同盟國陣營在二戰期間最優秀的戰鬥機,北美公司(North America)研發的P-51絕對榜上有名,許多軍事研究者甚至認為它是史上最優秀的螺旋槳戰鬥機。
P-51擁有2,092公里的作戰半徑,使它一上戰場就能改變整個作戰情勢,讓過去孤軍深入歐洲大陸、只能被動的挨德國空軍打的B-17轟炸機獲得可靠的空中掩護。
從1942年佈署到英國開始,一直到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為止,P-51戰鬥機共出了13,873架次的任務,投彈5,668噸,擊落4,950架敵機,以及4,131架地面敵機。
第14航空軍第23戰鬥機大隊第76中隊,在1943年10月接收了第一批派往中國戰場的P-51野馬式戰鬥機,並將這批戰鬥機用於當年感恩節空襲台灣新竹的行動。
首批進入中國戰場的P-51戰鬥機為P-51B型,後來又陸續有P-51C、P-51D與P-51K等不同型號的野馬機,為駐中緬印戰區的美國陸軍以及中華民國空軍接收使用。
由於P-51抵達中國戰場時,日軍已經失去了制空權,因此陳納德主要將具備遠程作戰能力的野馬機當成轟炸機使用,專門用於攻擊上海、南京、廣州與青島等沿海城市。
隸屬於第23戰鬥機大隊118戰術偵察中隊的P-51戰鬥機,以及偵察型P-51(即F-6C野馬式戰鬥機),也常態性的投入對日軍戰力的偵察任務。
到了戰爭末期,以西安為基地的311戰鬥機大隊也派出P-51系列戰鬥機,集中攻擊山西省、河北省與山東省等華北淪陷區內的鐵路運輸線,徹底癱瘓了日軍的行動能力。
據統計,到戰爭結束為止,第14航空軍共摧毀了2,500台火車頭、5,000輛車廂、373座鐵路橋樑與2,000輛卡車。華北鐵路線的維修能力,也因為P-51的不斷騷擾而僅剩四成。

共和 P-47雷霆式戰鬥機

   

共和公司(Republic)以早期P-43為基礎改良而成,被評價為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軍體積最大、火力最強的單發動機戰鬥機,其特色是裝備渦輪增壓器,因此即便是在高空也能保持高速飛行。
從1941年開始,約有15,686架的P-47型戰鬥機被生產,直至今日都還沒有任何美國單一型號的戰鬥機能打破此一紀錄,光是P-47D型的12,602架,全世界就無機型能匹敵了。
P-47戰鬥機的另一特點是兩側機翼上各裝備四挺,總共八挺的.50機槍,因此其火力是P-40與P-51等戰鬥機所遠遠不及的,無論是用於空戰還是對地攻擊,都能夠帶給敵人毀滅性的破壞。
雖然無法像P-51那般執行遠程護航任務,P-47戰鬥機在歐洲戰場上仍出了476,000架次的作戰任務,並擊落了3,752架德國以及其他軸心國的作戰飛機。
從1944年開始,共有兩個大隊的P-47D戰鬥機進入中國戰場,接受陳納德將軍的指揮,不過他們的主要任務並不是支援國民政府對日的作戰,而是保護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在成都的四座基地。
來自第33大隊與第81大隊的P-47D戰鬥機,不僅無法支援中國戰區的戰鬥任務,而且還大量消耗第14航空軍經由駝峰航線取得的燃料,因此陳納德在回憶錄中對其評價並不高。
儘管如此,接受第10航空軍指揮,尤其是第80戰鬥機大隊第90中隊的P-47戰鬥機,仍舊在新一軍與新六軍反攻緬甸北部的重要時刻,為國軍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援。
抗戰勝利後,第33大隊與第81大隊的102架P-47D戰鬥機為中華民國空軍所接收,其中75架飛機由第11戰鬥機大隊轄下的第42與第43中隊接收,被用以投入國共內戰。

洛克希德 P-38閃電式戰鬥機

   

由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知名設計師凱利‧強生(Kelly Johnson)為美國陸軍航空軍設計的雙引擎戰鬥機,也是二次大戰期間盟軍陣營最有名的戰鬥機之一,可執行攔截、遠程護航以及對地攻擊等各種作戰任務。
1942年8月14日,一架來自第一戰鬥機大隊的P-38F戰鬥機與一架P-40合作在冰島空域擊落了一架Fw-200型運輸機,這是美國自參加二次大戰以來,第一架在空中擊落的德國飛機。
在1943年4月5日這一天,來自第82戰鬥機大隊的26架P-38F戰鬥機,於掩護B-17轟炸機空襲突尼斯的任務中,擊落31架軸心國的飛機,因而被德軍飛行員取了「雙身惡魔」(Fork-Tailed Devil)的外號。
閃電式戰鬥機參加過最有名的任務,莫過於在1943年4月18日的「復仇行動」(Operation Vengeance)中,狙殺了發動珍珠港事變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
總共有16架來自第347戰鬥機大隊第339中隊的P-38G戰鬥機參與獵殺山本五十六的行動,其中立下首功的飛行員雷克斯‧巴伯爾(Rex T. Barber),在結束西南太平洋戰場的任務後,也被調到中國戰場繼續駕駛閃電作戰。
第449戰鬥機中隊是中國戰場上唯一以P-38戰鬥機為主力的戰鬥單位,曾經隨第76戰鬥機中隊的P-51B戰鬥機群掩護第14航空軍的B-25轟炸機,執行對台灣新竹的空襲任務。不過它並不是唯一裝備P-38的單位,第21戰術偵察中隊為了替在中國領空執行偵察任務的F-5E偵察機提供掩護,也曾裝備過少量的P-38戰鬥機。
然而,P-38戰鬥機對中國戰場最大的功勞,在於協助國軍在雲南西部的反攻行動,直到今日許多當年參戰的榮民弟兄以及地方鄉親,都還對這款被取名為「雙身子」的飛機印象深刻。
P-38除了作戰以外,有三架隸屬於第9照相偵察中隊,每架都加裝四台K17型空中照相機。這種F-4閃電式偵察機,早在1942年年底就進入中國戰場,由第23戰鬥機大隊第74中隊的飛行員執行偵察任務。
隨著第14航空軍於1943年3月脫離印度第10航空軍的指揮體系,加上更先進的F-5E閃電型偵察機抵達中國,陳納德成立了專門實施空中偵照任務的第21照相偵察中隊。
由於具備2,100公里的空中航程,F-4與F-5E這兩款P-38戰鬥機執行的任務範圍並不只限於中國戰場,就連台灣、東北、朝鮮半島、越南、泰國甚至於日本九州都可見其蹤影。
第21照相偵察中隊所提供的照片,甚至對美軍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決策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從中國戰場起飛的P-38系列戰機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中華民國空軍於1945年5月14日在印度接收了第一批,共約九架的F-5E閃電式偵察機,以裝備第12照相偵察中隊,這批飛機於6月經由駝峰航線返抵國門後,於7月開始投入戰術偵察任務,不到一個月,日本就投降了。

諾斯洛普 P-61黑寡婦式戰鬥機

為二戰期間由美國諾斯洛普公司(Northrop)生產的雙引擎戰鬥機,也是唯一一款出現在中國戰場上的美軍夜間戰鬥機,主要任務是保護駐防於成都的B-29超級空中堡壘式轟炸機。
        在P-61正式上戰場以前,由於其機身設計過於龐大,而且速度又過於緩慢,許多來自美國陸軍航空軍與英國皇家空軍的將領都曾懷疑其是否具備最基本的戰鬥能力。
        一直要等到1944年7月,P-61才正式投入戰場,不過這時歐洲戰場的制空權已經完全為盟軍所掌握,因此黑寡婦在空中並沒有太多擊落敵機的機會,打下的敵機主要也是以運輸機與轟炸機為主。
        1944年10月,首批P-61戰鬥機隨第426夜間戰鬥機中隊進入中國,但是由於數量不足,該中隊一開始還得向第311戰鬥機大隊借幾架P-51戰鬥機,才能夠順利執行保衛成都基地的任務。
        除了飛機數量太少的問題外,美軍還發現P-61裝備的夜間作戰雷達並不適合在中國複雜的地理環境運作,加上日本轟炸機執行任務時大多保持低空飛行等種種原因,黑寡婦在中國戰場的空戰成績並不亮眼。

兩個月後,另外一支裝備P-61的427夜間戰鬥機中隊進駐了盟軍在昆明與密支那的飛行基地,為反攻緬甸北部的中國駐印軍提攻空中援助,但由於燃料不足,該中隊並沒有按照計劃於1945年4月移往芷江支援國軍戰鬥。
在B-29轟炸機於1945年春季離開中國戰場後,426夜間戰鬥機中隊也開始投入地面打擊任務,從安康、梁山與西安等基地出發,支援胡宗南將軍的部隊在西峽口與老河口一帶抵禦日軍。
當日軍於1945年4月到6月發動湘西會戰時,第462夜間戰鬥機中隊的P-61也被派往芷江飛行基地,與駐防當地的中美空軍混合團第五大隊並肩戰鬥,對日軍實施夜間攻擊。
由於沒有P-40、P-51、P-47與P-38那樣的戰功與名氣,如今全世界僅存四架P-61戰鬥機,其中一架位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北京航空館內,雖然已經不具備飛行能力,但是外觀依舊非常良好。
據說成都的空軍機械學校,於1947年自美軍手中接收了這架P-61做為教材使用,但是這架飛機在國軍手中不到兩年,就因為共軍進入四川而落入了中共手中,並於1954年被送往北京展示。
不過也有美國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426與427夜間戰鬥機中隊不可能將具備如此先進雷達技術的飛機送給中華民國,所以認為這架P-61戰鬥機很有可能在抗戰勝利之前,就因迫降在華北戰場上的臨時基地而為共軍擄獲。
無論歷史真相到底為何,這架P-61歷經了鎮壓反革命、韓戰、大躍進運動、大煉鋼運動,還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等影響中美關係走向的政治事件,卻還能夠做為二戰期間兩國合作的歷史見證保存至今,已經是一大奇蹟了。

北美 B-25米契爾轟炸機

      

由北美公司所生產的雙引擎中型轟炸機,在詹姆士‧杜立德中校(James Doolittle)指揮下,於1942年4月18日由航空母艦大黃蜂(USS Hornet)上起飛,對日本本土實施了珍珠港事變後的首次空襲行動而威名遠播。
這款轟炸機也因為這場著名的軍事行動而與中國結下了緣份,因為打從計劃一開始,隸屬於美國陸軍航空軍的16架B-25B就不打算飛回海軍的航空母艦,而是要直飛國民政府在浙江省衢州所搭建的機場。
因為大黃蜂航空母艦在途中被日軍間諜船發現,B-25轟炸機提早起飛執行任務,雖然成功襲擊東京、名古屋、橫濱與大阪等日本重鎮,但是卻沒有足夠的燃料飛往衢州降落。
最後,除了一架B-25降落於蘇聯,其餘15架飛機都在浙江、安徽與江蘇等沿海省份迫降,不過在中國軍民全力營救下,僅有八名美軍遭到日軍俘虜以及三人死亡,剩下六十九人均平安抵達重慶。
雖然國民政府最後無法依約得到那16架B-25B,但美軍出於提升中國戰場盟軍空中作戰能力的動機,還是從第10航空軍中抽調了同樣備有米契爾轟炸機的第11中隊,於1942年6月開始陸續進入雲南。
當美國志願航空隊在1942年7月改編為駐華航空特遣隊時,陳納德從印度接收了七架B-25C轟炸機作為壓箱寶,並因此初次有能力打擊日軍在廣州、香港以及漢口的目標。
第14航空軍成立後,越來越多的B-25轟炸機進入中印緬戰區,第11轟炸機中隊也隨之擴編為第341轟炸機中隊,專門針對中國沿海還有長江上的日軍運輸艦隊實施船團打擊任務。
中美空軍混合團成立後,其轄下的第一轟炸機大隊成為中華民國空軍首支裝備B-25轟炸機的飛行部隊,並且於1943年11月25日同11轟炸機中隊的同型機一同空襲了台灣新竹基地。
在1944年抵抗日軍的「一號作戰」攻勢中,第14航空軍的B-25H與B-25J型轟炸機主要執行的是戰場阻絕任務,專門打擊日軍的戰車與運輸車隊,或者是黃河鐵橋的交通樞紐。

聯合 B-24解放者式轟炸機

   

第14航空軍成立後,由於羅斯福總統曾答應協助陳納德取得戰略轟炸機,因此由聯合公司(Consolidated)生產的B-24解放者,才有機會隨著第308重轟炸機大隊進入中國戰場。
事實上早在陳納德取得這款重型轟炸機的指揮權以前,來自第10航空軍第7轟炸機大隊第436中隊的六架B-24轟炸機,已在1942年10月對日軍於河北唐山的煤礦廠實施了一次空襲行動。
而當第308轟炸機大隊在1943年春季正式進駐中國戰場後,陳納德也總算能對日軍從中國東南沿海延伸到越南一帶的戰略目標實施遠程打擊,試圖切斷日軍海上與內河的交通線。
1944年日軍對河南、湖南與廣西等省份的國軍陣地發動大規模陸上攻勢時,B-24也針對長沙、岳陽與漢口等佔領區內的日軍補給站實施轟炸,並且與其他美製戰鬥機和轟炸機合作,阻止了敵人在白晝的一切行動。
然而,第308轟炸機大隊同時也是第14航空軍損失最為慘重的部隊,主要原因在於B-24消耗的燃料實在是太多了,陳納德只好在機組人員還未接受足夠訓練的情況下,就要求他們投入實戰。
由B-24轟炸機改裝而成的C-87,也被308轟炸機大隊用於駝峰航線的物資運輸,以強化部隊的出擊能力,也因為後勤體系極為缺乏,該部隊相較於其他部隊擁有更精準的投彈能力。
第308轟炸機大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B-29超級空中堡壘被派往成都之前,累積重轟炸機在中國作戰的經驗,他們在第20航空軍於1944年6月抵達中印緬戰區後,出色的完成了這項任務。
也因為中國戰場的補給問題始終沒有解決,當魏德邁將軍取代史迪威出任戰區參謀長後,便下令第308轟炸機大隊於1945年5月21日轉往太平洋戰場作戰,自此以後第14航空軍的遠程空襲任務都交給了P-51野馬式戰鬥機。

波音 B-29超級空中堡壘式轟炸機

   

若要說哪一機種一舉讓美國取得全球空中霸權的地位,那就絕對是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波音公司(Boeing)所研發的B-29超級空中堡壘式轟炸機了。
擁有最大航程5,230公里,能爬升到33,600公尺高空,並裝載9,072公斤炸藥的B-29超級空中堡壘,從1944年正式投入戰鬥開始,就展現了驚人的威力,也因為其性能過於強大,只有華府的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能夠指揮。
雖然包括麥克阿瑟與陳納德在內的戰區司令官,都不斷提出申請,希望能讓B-29支援西南太平洋與中國戰場上的戰術空襲任務,然而超級空中堡壘被研發出來的目的卻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
由於從英國與義大利起飛的B-17與B-24轟炸機已足以打擊歐洲的所有目標,因此所有的B-29超級空中堡壘都投入針對日本本土或者其佔領區的遠程轟炸任務。
B-29超級空中堡壘不僅能夠飛到所有軸心國戰鬥機都無法飛到的高度,其所裝備的十二挺.50機槍與一挺20mm機槍,也足以將任何試圖接近這款轟炸機的敵機打到粉身碎骨。
雖然這款超級武器於1944年6月15日首度對日本本土執行空襲就是由成都基地出發,但是參謀首長聯席會不允許陳納德指揮B-29轟炸機,而另外成立了第20航空軍,以獨立於第14航空軍的系統之外。
然而,B-29轟炸機仍是以中國戰場為前進基地,進而空襲日本本土、滿洲國與台灣的戰略目標,所以也難以避免的吃掉了不少原本要優先提供給第14航空軍的駝峰物資。此外,B-29轟炸機不僅無法支援國軍作戰,還減少了第14航空軍在中國戰場上出擊日軍的機會,再加上由成都起飛的B-29轟炸機,最遠只能飛到日本九州而已,基於種種原因,蔣中正與陳納德很快就認為這項部署對他們來說是得不償失。
隨著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天寧島與關島為美軍所收復,參謀首長聯席會決定於1945年3月將第20航空軍調往太平洋戰區,以縮短對日本本土轟炸的距離。
不過B-29派往中國並非毫無實質意義。1944年12月18日,第20航空軍司令李梅還是在魏德邁將軍的要求下,派出了超級空中堡壘,支援第14航空軍空襲日軍位於漢口的補給基地。在這場針對漢口的空襲行動中,B-29首度投下了燃燒彈,不但對日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也對國軍在戰場上的局勢有莫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