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高中生寫歌,跟楊大正、林生祥合作,你覺得她會唱些什麼?歌曲很輕快,現實很沉重。即便是像莉蓁這樣,能用優秀的學業成績、客語能力、創作能力,證明自己樣樣不輸別人的新二代,也會被別人取笑。以前的同學會拿莉蓁的膚色開玩笑,對她說「我不跟黑人講話。」

台灣+印尼 骨子裡都是客家人

宋莉蓁(16歲)家裡的粄條店位於旗山和美濃的交界,這裡還是客家村,但只要走兩步、跨過一條街,就能從美濃移動到旗山,彷彿就跟她和弟弟的身分一樣,跨在台灣和印尼的兩邊,但骨子裡都是客家。

莉蓁的媽媽廖妹珠(38歲)也是客家人,來自印尼的她已經掌握了美濃粄條好吃的秘訣,在美濃賣了二十多年粄條,讓無數客人填飽肚子。當初她也被懷疑過「外籍新娘哪會煮?我要妳婆婆煮。」不過婆婆聽到客人質疑,會立刻轉身離開麵攤,還對客人說「現在就是她煮,不然不要吃。」在那段期間,妹珠煮粄條,也上識字班。她考取駕照後開車載兩個孩子上學,放學後還能用識字班所學,教孩子寫ㄅㄆㄇㄈ。

喜歡唱歌 因為想被聽見

好景不常,婆婆後來長了肺腫瘤,病重時沒把粄條店的主要責任託付給么子振凱(40歲,妹珠丈夫),反而交給媳婦。其實當時妹珠也感覺身體不適,但還是咬牙硬撐、接下重擔。忙碌、忍耐到後來,妹珠整整一週高燒不退,無法排尿,送醫檢查的結果,竟然是腎臟萎縮,而且因為延誤就醫,妹珠最後必須洗腎,那時她才三十三歲。來自異鄉的母親教孩子寫國字,而孩子則將母親的辛苦寫成歌詞。莉蓁參加了客語青少年專輯歌詞徵稿,獲得跟林生祥合作的機會。莉蓁說:「我跟生祥老師說,希望歌曲是歡樂一點的,因為媽媽喜歡聽輕快一點的歌。」

歌曲很輕快,現實很沉重。即便是像莉蓁這樣,能用優秀的學業成績、客語能力、創作能力,證明自己樣樣不輸別人的新二代,也會被別人取笑。以前的同學會拿莉蓁的膚色開玩笑,對她說「我不跟黑人講話。」也有老師說「新住民的子女比較調皮、愛玩、出去亂野 ,」很像「野放的小孩」。

開朗的莉蓁面對鏡頭尷尬一笑,笑容很像她寡言的弟弟詠璿。不用幫忙店裡切滷味小菜時,詠璿會拿著放音樂的小喇叭,走到店後方的菜園裡,穿梭在他自己親手種的絲瓜、玉米、香蕉等作物中,一邊哼歌一邊拔草。由於話很少,他在節目中的畫面幾乎都在唱歌、種菜,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年僅14歲的他歌聲出奇地滄桑,仔細一聽歌詞幾乎是男子的心酸,但真正煩惱心事無人知的,應該是詠璿的父親振凱,以及阿公安治。

完美主義爸爸的心理創傷

振凱的妻子、女兒、兒子在粄條店裡忙著招呼客人,他坐在店後方的椅子上,現在還沒輪到他進場幫忙。振凱對鏡頭說起唇顎裂所帶給他的困擾,「小時候大舌頭,剪舌根剪了三次。」成人以後,口語表達依舊不清楚,振凱自己蒐集資料尋找適合的醫院,接受數次重建手術,直到被醫生拒絕為止「你不能再動刀了。」現在振凱看起來無異於尋常人,但一說起過去因缺陷而導致的心理創傷,他難掩失落。「老闆嫌棄我講話,找工作不順利,快要發瘋了。」振凱原本在屏東做鈑金,父母看他這樣,勸他回家做粄條生意。

在妹珠洗腎之後,粄條店調整營業時間,以前是從早上5點賣到下午5點,現在則是7點半到2點。收店時,振凱將湯鍋和食具等刷洗得一乾二淨,桌面不留一點油膩。都忙完之後,他走到店內每一張餐桌前,抽起面紙將調味料瓶口擦拭得像是新開封一般。振凱十分在意各種小細節,凡事要求從裡到外都要完美。這樣的性格,從小在面對霸凌時,想必特別難過。

母親臨終掛念缺陷

振凱的父親安治(75歲)說:「兒子被人家取笑,我們也只是勸他要忍耐。」兒子的自尊彷彿被外人奪走,而父母想要補償,將粄條店以及較大的房子都傳給他,而非住在隔壁的二兒子,也因此埋下兄弟鬩牆的遠因。但父母這樣做是振凱真正需要的嗎?振凱沒有說過自己需要什麼,他說在母親生前,還是很常怪罪她把他生成這樣,覺得只有自己工作最辛苦,家人賣粄條「都很輕鬆吧。」他曾經任性花錢,花上千元買品種魚,花色不對就放生到水溝裡,為了改裝車花一兩百萬。直到母親臨終前,他赫然發現母親竟然還掛念他的缺陷,「我媽媽那時候病倒,她還是很掛念,很掛念她把我生成這個樣子。我跟她講說,事情已經造成了,不然怎麼辦?看開一點。」

振凱想要看開「一點」,家人要他看開「很多」。女兒莉蓁說:「他現在已經四十歲了,不應該再糾結於那些小事情。」雖然女兒也曾因爲外觀被嘲弄,卻很難理解為何父親放不下被傷害的過去。

她不解地說:「我曾經想要了解他,我試著去了解他,可是他卻一直否認我對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