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的狂暴,走得又急又廣,濁水溪流域面積廣達三千多公頃,水,供養著沿岸子民,水,恣意行走,又經常氾濫成災。

為了要將豐沛的水引入彰化平原,清代施世榜建設八堡圳,但要怎樣引水入圳呢,就要仰賴先民的智慧,先民用竹子編造籠仔篙,此刻起,人們開始導引水要走的路。

日治時期為了水患的問題,政府修築堤防,人們對待濁水溪,從引水走到治水,堤防限縮了河水行走的道路,國民政府接管後,沿續同樣的管理方式。到了高耗水的工業時代來臨,政府在濁水溪中游設置集集攔河堰,替濁水溪搶水的爭奪戰,正式揭開序幕。

水悄悄地離開了濁水溪,需要用水的人們,開始想辦法找水,一口口向地層深處索討的水井,羅列在濁水溪的鄰近土地上,地層下陷就產生了。

土地下沈了,濁水溪的主流則是越來越枯竭了,只有暴雨來臨的時候,濁水溪才恢復了她的狂妄樣貌,滾濁著大河的委屈與不平。

濁水溪終究還是會要回她的土地,於是風災來臨時,大水夾帶著滾滾土石流,萬馬奔騰,向人類追索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