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節目

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讓博物館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養分

鄧潔(製作人)

時代雜誌去年最後一期的封面是數字2020上打上一個大紅叉,疫情肆虐下的2020確實不堪回首,但亦非全盤皆輸,因為《下課花路米-博物館大驚奇2》在防疫模範的台灣完成了12集的攝製,而壓軸「故宮博物院」也趕在跨年前開拍了。製作團隊在古樸的修復室中小心翼翼拍攝牆上一幅明代的「貨郎圖」,這幅畫曾斷裂成數片,歷經多次修復才有眼前令人屏息的樣貌。國畫裝裱與修復這古老的技藝約有1700多年的歷史,為趕上四月中的「畫琳瑯-貨郎圖特展」,修復師為每幅參展的古畫做體檢,「全色」是其中一項工作,也就是在缺空的地方補上相同的顏色,讓畫家原本的創作意圖不因年代久遠而「落漆」。

過去皇帝才能欣賞把玩的文物,今天只要被博物館策展人的慧眼識出,民眾可以選擇在線上參觀,或買門票到現場欣賞原件,感受穿越時空的歷史感,如果你常逛博物館,一定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喜悅,洞見或警醒。

不敢說《下課花路米-博物館大驚奇2》是個型式上多麼前瞻創新的節目,令團隊不敢懈怠的是這份說書人的職責。無論博物館的規模如何,深入幕後,總是能看見時間的禮物。曾經存在過的物質灰飛煙滅了,博物館留了一些東西下來,背後的故事挑哪一個,才能烘托出博物館的使命?

延續第一季一路拍下來,赫然發現博物館利用的技術,無論修復的是油畫、水墨、古蹟、器物、化石,復育的是瀕危的動物或植物,利用的是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MR(混合實境)、3D掃描或列印,保存的是郵票還是小提琴,先民遺骸或是故宮國寶,博物館對於哪些值得收藏,都有一套評估的標準;如何保存,避免蟲害、黴害、腐蝕,也有一定的科技;登錄盤點,也有一定的程序;策展設計,更是百花齊放,各具巧思,我們發現,有的館藏,館員窮極一生,都無法清修完畢,需要後人接棒完成,如史前文化博物館那批兩千多具先民的遺骸。有的館藏規模傲視全球,但再怎麼稀奇珍貴,也要與人分享,如奇美博物館提供的小提琴出借服務。有的博物館幾棟分館的建築就是館藏,原來古蹟也是館藏的一部份!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地展示」的方式,讓清代、日治時代和國民政府遷台後的變遷,魔幻般展示在大家眼前。在拍了好幾個海洋生物館、水族館和動物園,發現動物權也進步了,飼育員對動物進行所有的訓練,都是為了健檢的目的,而非娛樂人類。

博物館與時俱進,更多的進步價值,隱含在各專門博物館的策展、保存、教育推廣的設計中,相信《下課花路米-博物館大驚奇2》能帶給觀眾許多驚喜,以及唯有電視節目才能提供的細節、深度與廣度。3月22日起每週一、二18:00公視主頻等你來挖掘博物館幕後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