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執筆這個優質節目11年企劃,難以忘記在這集撰稿的時候,某次從最新的「後來怎麼了」拍攝帶中,看到讓我相當震驚的畫面。在網友票選的第二名「兩個拉媽一個家」當中,我認出一位捐精者是我認識的朋友。雖然,對於這位朋友的情感選擇早已知悉,卻對他已經成為一名「父親」,實屬震驚。於是更能體會這集故事中主角的親友們,知道這「創舉」時,第一時間的心情。

誰來晚餐製作11年來,陪無數家庭成員成長,記錄著上述這樣,每個家庭成員在經歷彼此人生風風雨雨時,當下的心情,又如何走過?震驚也好,暴怒也好,鏡頭前呈現的真實樣貌,都是一種溝通。

11年回顧裡,最讓執筆的我感觸良多,是第四名的「分居家庭」。這是一家勇敢的家人,人當年如此坦率地呈現自己的脆弱,實際上是非常深層的勇氣。從他們的理智斷線中,讓每個觀眾成長,他們是我們的活教材。現實裡,哪個家庭不是這樣呢?而更感人的是老大陳毅,以家庭衝突為研究主題,把成長的點滴灌溉成養分。

最不捨的是「擺攤男孩的心願」,一位孩子被迫沒有童年,想提早長大,這著實是他的「童年負面經歷」。這集最感觸的畫面是當他擺攤時,被同齡孩子捉弄,憤怒地指責當時製作單位拍攝者不出手幫他。稚氣的他當時不懂,節目精神是記錄而非介入,但也是那麼一瞬的幾秒鐘暴怒,才在整集中讓人看見阿賢當時年紀應有的稚氣。

其他「鐵血後母」的故事也讓我動容,最想關注的是後母和前夫的兒子「小青蛙」,在鏡頭前無語的他,其實也承受很多,也很想知道他後來怎麼了呢?另外「樂齡醫師」賴啟河活得精彩的人生故事,讓他的故事即使播出三集,集集精采,回味無窮。

11年1瞬,不管哪個曾被我們拍攝過的家庭,都是同片天空下,每個不分貧富貴賤家庭的縮影。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這節目中每集都像活電影,螢幕前看著別人共進的晚餐,螢幕後何時跟家人吃一餐呢?寫完這集後深深有感,不論多麽天搖地動的家庭腳本,只要這家人還願意坐下來吃一餐,能吃,就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