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香港結、台灣結

文/(王派彰)      

自1989年之後,「一個六月」在中國與台灣甚至香港開始有不同的表述。它是被消失的、被悼念的或者被符號化的。

尤其在台灣,紀念六四曾經是「暴政必亡、罪行必算」的激昂場合,是學生與知識分子不可缺席的活動,及至開始有人質疑這是否「被標籤為反共團體傳遞政治理念的場域」,繼而有了路線和形式之爭。而2019年,PTT上一則貼文「64到底關我們台灣人屁事啊?」則是揭開了我們在紀念/符號「六四」時,其背後的「中國結、香港結、台灣結」的心有千千結。

在台灣仍處在威權統治的時代,公開談論台灣意識是會招致殺身之禍的。要等到集權體制開始鬆動,也就是約莫1977年開始,文化界才開始出現觸及主體意識的文章,那就是所謂「鄉土文學論戰」的時代。但為了安全理由,知識分子仍只敢隱晦地影射,刻意地將人文關懷與國家認同並置。一直要到1983年,寫作《龍的傳人》的侯德健違反禁令前往中國之後,以「中國結?或台灣結?」為名義的辯論才開始浮上檯面。 

那時,反官方意識形態陣營裡,橫跨這兩波辯論的代表性人物就屬陳映真。既捍衛「鄉土文學」又擁抱「中國結」的,更只有他一個人。他的父親是牧師,但他從父親那裡繼承到的,不是對神的,而是對人的信仰,是對人之做為一個人的基本人權和尊嚴的信仰。而這信仰,無論在歷史演進、 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等條件如何改變下,都不該有絲毫的讓步。他在1985年創立報導攝影雜誌「人間」,並將雜誌帶向關懷勞工、原住民、老兵…等中下階層的方向,赤裸裸地就是鄉土文學論戰時期被反對陣營抹紅的方向。「人間」不但是一本徹底與黨國思想教育相違逆的雜誌,也是影響一整世代文青、藝術家和電影人…的雜誌,更播下日後台灣人文報導與紀錄片的種子,和無數人因它而懷有「堅持理想就可以改變世界」的夢想。

公視【紀錄觀點】與【主題之夜SHOW】合作,於六月推出「中國結、香港結、台灣結」一系列節目。本系列是我們與台灣紀錄片影展並行的單元,因為影展將本屆傑出貢獻獎頒給「人間」雜誌。陳映真後來左統的立場越來越明顯,終於跟昔日戰友逐漸分道揚鑣。我們沒有能力為他後來的言論辯解,但以1990年代台灣能有的資訊,他應該也無法猜到現在的中國會變成一個比他當時批判的寡頭資本主義還猖狂的國家吧?何況很多時候事情不是都能二擇一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來看,當時的「中國結?或台灣結?」根本都是台灣人自己的結,差別只是「與」和「或」,比如,選項組合為何不能是既「台獨」又「熱愛中華文化」?反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是重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才會看到「結」向來有很多個,而且答案永遠是在它方。比如《迷航》有兩個版本,導演一開始似乎跟一般熱血的中國青年一樣,認為現在的中國雖然有它種種的不好,但只要有天它變得民主,一切問題就可解決了。可是《我們有雨靴》卻告訴我們,既便是到手的事物,還是可能會有失去的一天。《寄生中國,無關上流》裡的非洲人告訴我們,應該把握機會往上爬,但《隧道的噩運》裡的喬治亞人卻認為:不該是你的,就永遠不會是你的。更有甚者,在台灣我們常一廂情願地認為香港是在反國安法,但如我們願意站在更遠的地方看就會發現,經濟演變造成的階級反轉和隨之帶來的被剝奪感可能才是主因。

香港、疫情、新疆問題,徹底翻轉習近平原本對於新絲路的布局。當川普的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時,法國總統還表示法國將保持中立,不會隨之起舞。但拜登就任後局勢逆轉,葡萄牙宣布不再把港口售予中國;德國轉往東南亞尋求新的合作夥伴;西班牙總理宣布未來十年將是西班牙重返非洲的的重要時機…。事實是,所有的人都在繞著中國局勢的改變而改變。或許在我們所處的年代,世界上所有的人,無論你是住在非洲或喬治亞,都已無可避免地需要去面對隱藏在自己心中的那個中國結。但,那時千萬別忘了:無論時空如何轉變,對基本人權的尊重絲毫不能有所退讓。

六月三日起每週四【紀錄觀點】時段將播出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迷航》、非洲人在中國生活的《寄生中國,無關上流》、一帶一路如何影響喬治亞偏僻小村落的《隧道的噩運》,以及後雨傘革命的《有我們有雨靴》...希冀觀眾看過之後,能與我們一起來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