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陣早期是台灣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除了有強健體魄的功能,操練時大家一同逗熱鬧,是居民凝聚社區情感的方式,然而時至今日,社區的阿公說:我八十歲了,過世的過世,回去的回去,現在只剩我了…….。.
組成一組宋江陣至少需要三十六人,然而台灣鄉村人口外移與少子化的問題日益嚴重,位處偏鄉的河東國小為了組成一支完整的隊伍,必須將人數擴增至低年級才勉強組成三十二人的陣列。面對人數匱乏的情況,以及多數團員即將畢業,高年級的學生積極傳授他們的武藝給其他學弟妹,希望宋江陣的技藝能不斷傳承下去。
這次河東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這群孩子決定選在陸軍南側軍事中心來呈現,之所以選在軍事基地,就是想鼓勵不論風吹日曬,仍辛苦守護家園的阿兵哥,同時也想告訴大家,阿公記憶裡的宋江陣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消逝,保國衛民的精神就讓河東國小的學生承接下來。為了這一刻,孩子們不放過課餘的時間辛苦練習,就是為了讓所有人看見他們的決心。
九份國小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是一所偏鄉小學,早期該地盛產金礦,輝煌一時,民國六十年代後,礦產開採殆盡,人口因而外流,九份的盛況大不如前。今日的九份國小,小學部只有五班,幼兒園僅有一班。
面對在地人口不足的情況,九份國小體認到將在地文化延續下去的必要,因此從小學教育開始,讓孩子能一邊學習,一邊認識自己的家鄉,而擂鼓隊就是一個例子。
九份國小擂鼓隊人數不多,大約十餘人,這群孩子將九份的文化價值帶入表演藝術,演繹上猶如早期礦工開採金礦的精神,敲敲打打專注在每一下與鼓面的撞擊,音樂氛圍營造出九份山巒美景,讓聽者從擂鼓隊的表演中感受九份風情。
為了發揚社區價值,這次九份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選在社區最具代表性的舞台-昇平戲院。九份昇平戲院是日據時期全台最大的戲院,過去隨著人口外流,戲院變得冷清,甚至曾經結束營業,近年九份帶進觀光人潮,昇平戲院成功轉型為藝術表演的平台。在畢業典禮那天,這群孩子們準備將苦練多時的擂鼓表演帶給觀眾,就是想讓更多人認識陪伴他們長大的九份。
台北市內湖國小的偶戲社,是由戲劇經驗豐富的王中振老師所指導。王老師帶領偶戲社的初衷是希望藉由戲劇帶給孩子們難忘的童年回憶,陪伴孩子一同學習與成長。內湖國小偶戲社,演出主題大多改編自經典童話故事,不同於以往傳統的呈現方式,他們將偶戲結合了光影,讓整齣戲看起來像是電影動畫,十分生動有趣。
這次內湖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小學生們原本打算前往育幼院演出「傑克與魔豆」的故事,讓育幼院的兒童有一個歡樂的時光,然而受限於設備與道具不易搬動,再加上基於保護育幼院的兒童,不能讓他們的身分曝光,只好改為邀請幼兒園的小朋友來社團觀賞。
看到這群小朋友來到社團,內湖國小的同學們十分緊張,演出前每個人都擔心演出成果不好,讓幼兒園的小朋友失望,結果這群哥哥姊姊的擔心顯然是多餘的,過程中幼兒園的孩子隨著劇情起伏,有時歡笑、有時悲傷、有時緊張,每個小朋友都好喜歡內湖國小偶戲社的演出呢!
藝陣自古以來秉持著傳統精神與規矩,在各大廟宇、廟會活動演出,位於台南市的大光國小,卻不同於一般傳統的藝陣,他們將傳統藝陣轉化為一種藝術表演,在各大舞台呈現。大光國小校長更是懷有夢想,想將大光國小的藝陣推向國際,讓世人都能看到台灣獨特的文化之美。
大光國小的藝陣,不同於以往傳統的藝陣,他們去除了藝陣的負面形象,大膽地突破傳統規矩,將女孩子加入行列,並突發奇想結合國樂,才有今日的面貌。這樣的過程其實十分艱辛,曾面臨傳統聲音的反對與自我懷疑。教授八家將的杜師傅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讓更多人看到藝陣,文化才不致失傳。將藝陣帶出廟宇,走入藝術表演的舞台,這次大光國小決定在台南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中心表演,加入國樂的薰陶,就是希望讓觀眾有不一樣的體驗,創造出兼具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文/陳昱蓉。
牡丹國小的孩子大多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長大,父母平時在外地工作,學校為了體諒阿公阿嬤的辛勞,放學後安排了許多課外活動給孩子們,像是小提琴社、桌球社、畫畫課。因為這樣的契機,學校培養出許多才華洋溢的孩子,有的人是運動健將,有的人是音樂神童,他們玩搖滾,或是拉小提琴。
在社團老師的帶領下,牡丹國小提琴社的孩子快樂地拉奏小提琴,不管是浪漫的古典樂、活潑的流行歌曲、歐洲名曲等等都難不倒他們。這群小朋友的夢想是到世界各國做巡迴表演,然而受限於經費不足,這次的藝術行動方案,最後決定到小人國主題樂園表演。
小人國樂園裡有著世界各國的主題建築,孩子們雖然沒辦法真的出國,但置身在異國風情的樂園拉奏小提琴,就像是真的搭飛機到各國做巡迴表演一樣,提琴社的孩子都玩得不亦樂乎,而當天在樂園的遊客聽到這群小小演奏家的表演,不禁也一同沉浸其中,享受著牡丹國小所創造的音樂世界裡。文/陳昱蓉
羅娜國小的孩子天真活潑,生性單純,在遠離塵囂的南投山林間唱歌跳舞。校長看到這群原住民孩子有著天生的音樂細胞及靈敏的節奏感,特別組成打擊樂團,想要盡力栽培他們,然而地處偏鄉,山上沒有足夠的資源,因此學校聘請城市裡傑出的老師上山教授孩子們打擊樂。
這群原住民孩子,在學校快樂地敲打練習,盡情歌舞。有著絕佳表演魅力的他們卻沒有發揮的舞台,校長有鑑於此,藉著藝術行動表演方案,幫助他們踏出部落,走進現代化的都市表演他們擅長的歌舞與打擊樂,希望能建立起每個孩子的自信心。第一站,他們來到台中火車站,在人來人往的車站門口哼歌舞蹈,成功吸引了民眾的目光,第二站,孩子們挑戰台中著名的觀光景點-台中草悟道,演奏練習多時的打擊樂,在充滿藝文氣息的綠園道上綻放出原住民的獨特魅力。
如此跟以往截然不同的體驗,這群孩子雖然一開始很緊張,可是克服恐懼之後,他們更自在地展現自己。獲得掌聲的他們,得到無比的成就感,散發出了耀眼的光芒。文/陳昱蓉
西湖國小的歌仔戲團是由前蘭陽戲劇團的李盈潔老師所帶領,李老師盡心盡力地指導這群小朋友,從歌仔戲的基本功紮根,教授身段、拳法、槍、棍以及歌仔戲的唱法與唸法,讓小朋友從學習歌仔戲的過程中,認識本土文化。由於歌仔戲說的是閩南語,對現今的小朋友來說十分困難,再加上傳統歌仔戲在閩南語上有其特殊的唱法與唸法,可說是更艱難的挑戰。面臨這樣的情況,李老師在教學上要求嚴格,從基本的折戲服,到複雜的歌仔戲演跟唱,從中讓小朋友們學習以仔細、負責任的態度去面對每件事。
這次西湖國小的藝術行動表演方案,李老師跟小朋友們到老人日間照顧中心表演,為了這次的表演,每位小朋友都卯足全力練習,希望透過有趣的表演帶給阿公阿嬤歡樂的時光,果然,精彩的歌仔戲表演讓這群阿公阿嬤看得十分盡興,結束之後,小朋友們與老師還一同教授歌仔戲的身段與唸法給大家,讓阿公阿嬤有滿滿的收穫與回憶呢。文/陳昱蓉
雙溪國小太鼓隊已經成立五年,每天下午的社團練習是大家凝聚力量的時刻。太鼓隊裡有四個可愛女孩,因為深厚的友誼而攜手加入太鼓隊,不管是社團活動或是學校課業總是形影不離,她們互相砥礪、陪伴彼此,在學習上一起努力成長,可說是最佳夥伴。
雙溪太鼓隊能夠成立,其實得來不易,藉著地方人士的贊助,才有足夠的經費與力量支持孩子們學習太鼓。社團的指導教練-楊培坤老師,對每位成員的表現十分要求,就是希望這群孩子不要辜負鄉親與眾人的期望。
這次雙溪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是太鼓隊送給雙溪小鎮的禮物。孩子們決定在雙溪三忠廟前來場野臺表演,獻給過去幫助過他們學習太鼓的鄉親與家長,同時讓他們見證孩子們平日苦練的成果。開演前,四位女孩還特別準備了卡片跟手作餅乾,跟著老師一起邀請鄉親父老來觀賞。在表演日子來到前,自我要求甚高的太鼓隊成員,仍抑制不住緊張的感覺,擔心一旦出錯會讓觀眾失望。雖然內心背負著極大的壓力,台風穩健的他們還是成功地完成了表演,將太鼓磅礡的氣勢與濃濃的小鎮風情表現出來,帶給鎮上一個美好而溫馨的夜晚。文/陳昱蓉
說到台灣的竹琴,就要追溯到中和國小前會長許家榮先生。許先生年輕時無意間發現山上布農族利用竹管巡村,當時的竹管僅僅三個音節,為了讓竹管有更多的旋律變化,開始研究製作竹琴,後來逐漸發展成現今仿鋼琴式的竹琴。時至今日,竹山的竹琴工藝不再興盛,為了不讓這個文化消失,南投中和國小於民國八十七年成立竹琴隊,共有三位老師教授孩子們敲奏竹琴,有些學生本身沒有音樂基礎,但他們天資聰穎,找出自己的方式努力背譜、學樂理,練好竹琴最困難的是團隊默契,只要一個人出錯,就得全體重來,幸好有學長姐從旁指導學弟妹,整個竹琴隊漸入佳境,團員人數雖然不到十人,但感情也因此特別融洽呢!
再過不久就是畢業的季節,為了畢業前的表演,學長姐身負重任,勢必要把學弟妹們教好。中和國小竹琴隊這次選在台大實驗林「下坪熱帶植物園」實踐他們的藝術行動方案,猶如回到竹山竹琴工藝的起點,孩子們在充滿生態氣息的植物園裡演奏,讓來到植物園的遊客享受一場竹山特色的音樂會。文/陳昱蓉
艷陽高照下,栗林國小的孩子不畏艱辛地排練,小小年紀的他們,就體會到自己正背負著重要的使命,就是傳承客家獅技藝。傳統的客家獅跟一般的舞獅有很多不同,客家獅口呈方形,上下顎均能活動,舞獅時有獨特的低蹲七星步伐,搭配鑼、鼓、鈸樂器,使整個表演更加逗趣。傳授客家獅藝的黃榮貴師傅,用心指導孩子傳統技藝,黃師傅說,每個動作看似簡單,但實際操練要做到精準到位並不容易。
對許多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一開始會加入客家獅隊只是好奇,結果真的加入之後,才發現學客家獅藝需要具備極大的毅力與耐力,每個角色要演繹到最好,都有它困難之處。栗林國小的藝術行動表演方案,選在具有客家代表性的圓樓表演,在充滿客家氣息的場地看小朋友舞客家獅,最能讓觀眾感受到客家勤奮努力的精神與他們延續傳統技藝的決心。文/陳昱蓉
座落於樸實農村的港西國小,有一個令人驚豔的社團-獨輪車隊。港西國小的獨輪車隊至今已成立兩年多,社團裡的孩子們許多都能輕鬆駕馭獨輪車,可是他們不光是會騎乘獨輪車而已呢,一天,校長突發奇想,將獨輪車結合毛筆以及耍舞龍,讓港西國小開啟了獨輪車的新創舉。對初步學習獨輪車的人來說,克服心理障礙是最困難的,練習的過程中,同學們常常會跌倒、會受傷,但這群勇敢的小朋友仍堅忍不拔,擦乾眼淚之後站起來繼續練習。
港西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選定在新園鄉一年一度的體育盛會演出,當天有許多隊伍參加,演出前,這群孩子十分緊張,為的就是讓大家看見他們平日努力練習的成果。當天,他們表演了相當困難的絕活-騎獨輪車寫書法及耍舞龍,這樣的演出每個人都得發揮純熟的技巧,同時還需要絕佳的團隊默契才能順利演出。最後,精采的表演搏得滿堂彩,而這群孩子經過了這樣的表演之後,他們建立起更大的自信,日後必定能站上更大舞台,繼續發光發熱。文/陳昱蓉
說到兒童劇團,就會想到台中市葫蘆墩國小的「糖葫蘆劇團」。「糖葫蘆劇團」已成立八年,曾全省跑透透,做過多場巡迴演出,精采的表現讓許多師長十分引以為傲。劇團裡每個孩子都是最特別的,清楚每個孩子特點的老師在拿到新劇本的時候,會在心中瀏覽一遍,找出最符合角色性格的孩子讓他擔綱演出。在緊鑼密鼓的練習過程裡,團員間學到了團隊合作的精神,也漸漸培養出深厚的友誼。在一旁陪著他們成長的老師與家長們,發現小朋友更有自信表達自己,有些人甚至萌生出對戲劇的熱愛,未來想朝著戲劇領域邁進。
在畢業前夕,「糖葫蘆劇團」的同學決定畫下完美的句點,他們選在鄰近的富春國小演出,之所以選在富春國小,除了該校有更適合的場地做表演,其實還有一個主因,就是富春國小的孩子們也對戲劇有些好奇,雖然該校沒有成立相關社團,但是因為這次的表演,台下的小觀眾們都投以欽羨的眼光,他們也開始對劇團產生興趣了,希望有天也能像葫蘆墩的學長姐一樣自信地演出。表演後,孩子們分享了看戲的感受以及對角色的想法,期許在未來,富春國小的小朋友也能一起加入戲劇的世界,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文/陳昱蓉
位於南投的清水國小,是九二一大地震的重建小學校。清水的孩子每個都身懷絕技,有的人擅長說相聲、有的人吹葫蘆絲、有的人喜歡歌唱、還有人會騎獨輪車,可說是動靜皆宜。清水國小有個傳統,就是在每年畢業季來臨時,孩子們得一起規劃一場畢業才藝秀,將他們在學校所學的才藝展現給大家,每年的才藝秀從討論、規劃、編排、串場到正式表演都由學生一手包辦,過程中孩子逐漸建立起自信心,有的孩子甚至在過程中發掘出自己的興趣與志向。
清水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環繞著整個南投,他們先到社區進行一場預演,讓社區裡的阿公阿嬤欣賞,阿公阿嬤看完表演之後都讚不絕口,直說表演十分精采。到了正式表演,他們到了其他鄰近的小學及南投著名的觀光景點,面對的場面更加浩大了,觀看人數也更多了,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驚慌失措。
「失誤了沒關係,再來一次」是清水國小的孩子擁有的核心精神,縱然表演中途有些小失誤,但他們盡力展現了平時苦練的成果,帶給其他小學生及觀眾一個歡樂的回憶。文/陳昱蓉
南投縣長流國小是一所偏鄉小學,這裡的孩子大多出生在務農家庭,對於學習才藝,這裡的孩子沒有資源,學校有鑑於此,成立了小提琴社,並在幾年前聘請了經驗豐富的音樂老師到學校指導。這群孩子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刻苦勤學琴藝,縱然他們不是最優秀的小小提琴手,但他們絕對是最有熱忱的一群。
長流國小的小朋友生性內向害羞,社團老師為了訓練他們的膽量與肢體律動,請來了電音小提琴表演家-黃興真老師與這群孩子同樂。看著這群孩子努力學習的熱忱,黃老師十分感動。
這次長流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選在亞洲佛教青年交流會表演,之所以選在這裡,是為了感念該團體有意贊助偏鄉,幫助弱勢的善心。在正式表演前夕,黃老師突發奇想,讓偏鄉的孩子到台中最熱鬧的綠園道,作為正式表演的前哨站。面對人來人往的街道,孩子們有些緊張,但是漸漸地,他們拋開了不安的情緒,沉浸在小提琴的音樂世界中,最後在正式表演時帶給觀眾一場最精彩的演奏會。文/陳昱蓉
身為體操選手,一定會經歷一段艱辛的訓練過程。武漢國小體操隊的訓練是從基礎動作開始,教練要求小朋友拉筋、壓腿、翻身、體能訓練等等,每次的訓練對小小年紀的隊員來說十分痛苦,有時候甚至會痛到流淚。雖然如此,這群孩子擁有強大的毅力與耐力,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更努力,每次訓練所流的汗水有天會化為最豐盛的成果。
這次武漢國小受邀參加龍潭假日廣場音樂藝術季的表演,從道具準備、服裝、化妝到整體表演都是武漢國小一手包辦,雖然他們只是小學生,但一點兒也不輸給大人。他們憑著團隊的絕佳默契,加上動作精準到位,讓台下的觀眾十分驚艷。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看著這群頂天立地、不畏艱難的孩子表演,相信武漢陀小體操隊的成員們一旦看到聽到台下觀眾與師長們的支持與鼓勵,過去的辛苦一切都值得了。文/陳昱蓉
屏東縣仙吉國小有一個極富創意的社團¬-輪飛龍隊,社團裡的孩子除了會溜直排輪還會耍舞龍,原來這個社團是幾年前學校突發奇想,將運動結合傳統技藝,最後才發展出的特色社團。對輪飛龍隊的成員來說,學溜直排輪相當困難,但光是有絕佳的運動細胞還不夠呢,團員間還必須培養團隊默契,一起耍出氣勢浩大的舞龍,這樣才算是將表演做到最完美的樣子。
仙吉國小的輪飛龍隊,是地方推廣傳統文化與特色的表現。為了這個團隊,除了校方,家長與地方鄉親也都大力支持與協助,紛紛加入社團一起動員,像是運送舞龍、推廣社團等等,而孩子們也在每一次的練習與表演中逐漸建立自信,他們的成長是大人們有目共睹的。
這次輪飛龍隊的藝術行動方案,選在象徵地方風貌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作演出,這群孩子們顛覆觀眾的既定印象,當看到結合運動與傳統技藝的溜冰舞龍表演每個人都十分驚艷,縱然表演出了小失誤,但他們的自信與光芒仍然不滅,深深烙印在觀眾的心中。文/陳昱蓉
阿公阿嬤小時候最愛看傀儡戲了,可是隨著時間流逝,傀儡戲逐漸失傳,還好有一群可愛天真的孩子傳承了這個文化。乘著時光機,阿蓮國小的孩子們帶著阿公阿嬤回顧最歡樂的兒時記憶。
看著小朋友的賣力呈現,阿公阿嬤都讚不絕口。別看一齣傀儡戲只是簡單的布幕加上可愛戲偶的表演,學習傀儡戲其實相當困難,戲偶的每個小動作都是由一條條細線牽動著,小朋友得先學會操控戲偶,再配合對白、音樂表演,要演得精準到位,其實過程十分辛苦,需要經過老師多次的雕琢與長時間的排練,加上團隊合作的默契,才有今日完美的演出。
隨著一步一步的學習,孩子們的自信心慢慢提升了。阿蓮國小的孩子們體認到傀儡戲在台灣逐漸失傳,為了將這個傳統文化延續下去,這次的藝術行動方案他們來到淨覺老人中心,透過表演呈現,喚起老人們對傀儡戲的傳統記憶,也讓傳統文化在小朋友快樂表演的過程中不致失傳。文/陳昱蓉
金門金鼎國小的孩子們有個特別的課外活動,每當下課鐘響,大家有默契地拿起扯鈴,在校園各角落練習扯鈴。金鼎國小的扯鈴運動最初是由校長所帶領,為了帶動扯鈴風氣,校長特別從台灣聘請優秀的教練指導孩子,之所以如此用心,就是希望培養孩子學習的樂趣,透過扯鈴讓孩子得到掌聲,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儘管過程中礙於經費,孩子們的表演常常受限於地域,難以發展,學校仍盡力為同學尋求表演舞台,不管是地方各大小比賽,或是社區的關懷交流,每個機會他們都不願意放過。
隨著畢業季的到來,學校想替優秀的扯鈴隊員準備一場特別的演出,讓這群畢業生最後一次在舞台上展現自己。身為金門的孩子,她們熱愛自己的家鄉與土地,因此她們選在代表金門的「陳景蘭洋樓」表演。表演當天,扯鈴隊的小朋友們頂著豔陽,在洋樓前的廣場開心揮灑汗水,為觀眾帶來最精彩的扯鈴演出,大家都看見了她們表演時所散發出的光芒,希望這群孩子能永遠記得在舞台上充滿自信的身影,在未來的日子裡仍持續發光發熱。文/陳昱蓉
新北市沙崙國小「原聖社」的小朋友因為從小居住在都市,儘管身上流著原住民的血液,卻對祖先的傳統十分陌生。為了更認識原住民的文化,老師帶領這群小朋友一起探索原住民的生活,像是打獵、歌唱,以及他們獨特的文化和語言。
「原聖社」的孩子大多在教室與課本上學習原住民的傳統,卻沒有親身體驗原住民傳統祭典的機會,這次適逢阿美族的豐年祭,老師帶著這群小朋友進入部落,感受原住民的傳統文化。雖然到了新的環境有些陌生,難以融入部落,可是這群孩子確實感受到原住民團結一心的精神,以及熱情奔放的天性。這次沙崙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原聖社」將歌聲帶進部落,想用歌聲告訴部落,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原住民的祖孫,而當他們再次回到都市的時候,他們會自信地歌唱,展現身為原住民最熱情、奔放的樣子。文/陳昱蓉
高雄市獅湖國小一直以來對語文領域的教學盡心盡力,為此還特別創立了一個社團-「鬥嘴鼓」,目的是透過口語訓練,讓孩子更加精進語文能力。教學上從劇本故事出發,學習台語、客語,並讓孩子在平日的訓練中,建立起自信。
獅湖的「鬥嘴鼓」社團是語言結合地方傳統文化的表現,除了教孩子說台語、客語外,教學內容選擇上也特別跟在地文化有所結合。
這次獅湖的藝術行動方案選擇在著重語言教學的文藻外語大學演出,在舞台上,孩子們表演美濃在地的傳奇故事-「白馬名家」給觀眾,大家看完表演都覺得十分有趣呢。
這次的演出對小朋友們來說是一大突破,因為角色眾多,不分年級高低,每個孩子都要參與,像這樣第一次在公開的舞台上表演,小朋友們都十分緊張,在正式演出前,孩子努力練習,幸好有師長從旁協助,讓他們一步步克服心理障礙,從害怕到勇敢,從沒自信到有自信,師長們見到孩子的成長,觀眾看見孩子綻放光采,相信這一切的辛苦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值得的。文/陳昱蓉
台北市社子國小有一群男孩子,他們每天在豔陽照耀下的操場努力練習,用心聽命於教練的指導,就是希望未來能跟心中的棒球偶像一樣,縱橫球場。
這群熱愛棒球的小朋友,天性活潑好動,剛開始加入球隊的時候,有些孩子定性不足,練習時總是漫不經心,需要教練更多的督促與關心才能專注練習,隨著時間的累積,隊員間的感情與默契逐漸建立起來,孩子們慢慢能盡心在球隊裡,享受一同揮灑汗水的樂趣。
當這群孩子接獲任務,得知他們需要準備一場公開表演的時候,球隊每個人都非常興奮,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表演地點,大家心中最想表演的場地是「台北市兒童新樂園」,然而礙於學校經費不足,老師們只好另尋場地,雖然無法達成心願,但這樣的改變換來的是另一個大驚喜。原來最後老師安排小朋友去「新莊棒球場」,在職棒比賽的開場的時候來一段戰舞表演。看著社子國小棒球隊在球場中央熱情舞蹈,不管是看台上的觀眾,或是電視機前收看轉播的朋友,都為他們表演的活力所感動。表演當天,孩子們很幸運能近距離與心中的偶像-林智勝互動,因為有了這次的經驗,他們好像離棒球的夢想更近了,對棒球的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文/陳昱蓉
中正國小有一群聽障的孩子,雖然他們的耳朵不比一般人靈敏,但他們快樂地敲奏樂器。對這些孩子來說,學習樂器需要比一般的孩子付出加倍的努力與耐力,除了要豎起耳朵仔細「聽」以外,更要專注地用眼睛「看」老師的指揮,過程中雖然經歷許多挫折,但小朋友們從打擊樂中發掘樂趣,一點一滴建立起自信心。
中正打擊樂團是聽障孩子的歸屬,因為每位成員都是聽障生,他們在社團裡能互相理解,一起扶持,一同為了表演努力。中正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不單單只是孩子們的表演,同時也是一場與自己的競賽,這些小朋友第一次參加市級以上的音樂比賽有些躁動不安,過去的他們雖然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演出,卻沒有像這次一樣正式,像是繳交成績單,兩個月苦練的成果就要在這一刻展現給大家,結果他們拿出認真的態度證明了自己,站上舞台的那一刻,他們表現得比平常練習還要出色,完全超出師長的預期,至於比賽有沒有得名,對中正國小來說並不重要,只要看到孩子的成長以及充滿成就感的笑容,對家長還有老師就心滿意足了。文/陳昱蓉
金門金鼎國小可說是鼓王的搖籃,學校老師對這群孩子長時間用心栽培,天生樂於挑戰事物的他們,經過時間的洗禮,逐漸茁壯,替學校及地方贏得許多獎項,儘管如此,在老師心中,有個更長遠的目標,就是希望能讓「寧鼓隊」成為金門的特色之一。
金門縣金寧國小的藝術行動方案,老師特別安排小朋友一連快閃三個金門觀光景點進行表演,這次寧鼓隊不像以往只是參加比賽,而是走入人群,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由於選擇的表演地點人潮眾多,大多是外地遊客,表演前,老師要他們想辦法吸引到人群,讓更多人感受到太鼓的震撼,這對寧鼓隊的孩子來說更具挑戰性,因為他們不只是表演者的身分,原來還得擔綱推廣大使呢。面對全新的場面,孩子們不免有些緊張,可是他們沒有退縮,展現出態度與決心,創造屬於自己的舞台,果不其然,太鼓的氣勢浩大響徹雲霄,遊客紛紛受到鼓聲吸引停下腳步,在現場直接感受鼓聲的穿透力,感受這難得的金門特色寧鼓演出。文/陳昱蓉成福國小「攝影社」的孩子最開心的時刻,就是拿起相機,跟著老師的腳步,看見觀景窗裡的世界。有時候,他們會到生態園區,拍下輕巧的蜻蜓、活蹦亂跳的蛙類、還有繽紛美艷的蝴蝶,學習生態友善共存的重要;有時候,他們會走訪城區,紀錄廟宇的歷史、小鎮的文化,培養熱愛鄉土與家鄉的心。每一次按下的快門,都是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記錄,而這些紀錄,一點一滴增廣了他們的視野。
在研揚藝術走廊,孩子們發表了他們的作品,縱然技術上不像專業攝影師一樣純熟,照片可能失焦或是構圖可以更完美,但這些都是用孩子的視角記錄下來的東西,其中蘊含了最單純的想法,還有與大人截然不同的創意。透過攝影,孩子走出教室,體會課堂上學習不到的事物,透過照片,孩子更大方地展現自己的想法,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眼中的世界。文/陳昱蓉
台中峰谷國小的小朋友每天都很快樂,因為在清幽的校園裡,孩子可以悠遊自在地參加社團活動。每週一次的社團時間,「武術社」的老師設計了有趣的方式指導同學,讓小朋友可以邊學邊玩,過程中逐漸對武術產生濃濃的興趣。
霧峰區舉辦一年一度的公益路跑活動,身處霧峰山區的峰谷國小當然不能缺席,這次是峰谷國小「武術社」第一次的校外演出,老師與同學們格外用心準備,在服裝與頭髮上加入巧思,就是希望在視覺上更加亮眼,吸引底下觀眾的目光。
這次的舞台是在亞洲大學,即使在偌大的校園中表演,孩子也不畏懼,他們有自信一定可以完美演出。到了正式表演的時候,台下觀眾看著小朋友盡全力展現武術招式,無不被孩子們生動的演出震懾,縱然主辦單位搭設的表演舞台不比學校練習的場地大,表演時有些綁手綁腳,但孩子們仍克服場地的受限,機靈地發揮武術技巧,順利完成表演。經過這次的公開演出,孩子們更有自信了,相信身為武人的他們,在日後更能自在地展現武術的精神與氣勢,將學到的招式發揮地淋漓盡致。文/陳昱蓉
女孩的天性總是愛美的,尤其是光隆「肚皮舞社」的小女生更愛漂亮!每當有演出活動的時候,同學會換上華麗的舞衣,化起粉底、腮紅,梳起頭髮,搖身一變各個都是翩翩起舞的公主,滿足了小女孩的心願。
然而,對這群可愛的女孩來說,最恐懼的竟然是在班上表演肚皮舞,因為她們覺得穿著舞衣會露出肚子,被同學看到很害羞,也怕被同學取笑跳得不好,因此老師想了一個妙計,就是利用藝術行動方案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讓孩子在同學面前表演,展現舞台魅力給同學看。
沒想到原本緊張害怕的心情,表演完之後都不見了,「肚皮舞社」的同學突破了心防,變得更有自信展現自己,最後還大方地教授基本動作給同學,讓這樣的經驗變成一段歡樂的回憶。
「肚皮舞社」不光只有孩子,她們的新住民媽媽也是社團的成員,因為跳肚皮舞,孩子跟媽媽的關係更為緊密,常常媽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地方表演活動,獲得許多觀眾的掌聲與回饋。未來她們想要編織更大的夢想,就是做環島演出,將她們對肚皮舞的熱情與歡樂散播到台灣各角落。文/陳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