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寄養媽媽 晉升寄養阿嬤
柯惠鈴和陳文章是一對老夫老妻,他們曾一起經營紡織工廠,卻遭遇被朋友騙而生意失敗,後來惠鈴獨自開簡餐店,一肩扛起家計,直到文章身體健康狀況走下坡,惠鈴求神後聽師傅說先生的病況是因「業障重」所致,必須做善事消災解難,於是惠鈴想起常常會有世界展望會的社工,帶寄養童和爸媽到店裡會面,毅然決定用寄養家庭的身分迎接兩老的退休生活。 |
![]() 年輕時的柯惠鈴和陳文章夫婦 |
隨後惠鈴主動爭取世展的培訓,並順利成為寄養家庭,先生也協助照顧寄養童的工作,身體跟著硬朗很多。一直到現在,惠鈴和文章的資歷已經從寄養爸媽,晉升成寄養阿公、阿嬤。
三代同堂 孩子永遠不嫌多
惠鈴和文章一共有三個兒女,其中大兒子信佑已經跟愛情長跑的宜珊結婚,並育有可愛的女兒彤彤,但和二弟長庚,還有三妹盈蓁,全都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是台北市難得的三代同堂大家庭。
對惠鈴媽媽來說,幫全家人準備早餐和晚餐,是每天的例行公事,一點也難不倒她,她覺得吃飯是凝聚全家人的重要方式,女兒盈蓁也繼承了她這樣的觀念和好手藝。
而所謂的「全家人」,對這個家的人來說,定義非常廣泛,因為家裡曾來來去去超過15位寄養的孩子,所有來這個家裡成長過的孩子,都是這個家的一部分。他們因原生家庭無法發揮健全的功能,必須前往社會機構被照養,或是幸運地進到寄養家庭,讓這裡成為成長過程中的中繼站。
惠鈴媽媽帶過的眾多寄養童,有幾位已經成年自立,還是常常回到這個當初的寄養家庭吃飯;不過也有孩子是被順利出養的,這樣他們就必須去到全新的家庭,並跟這個寄養家庭分離,短時間內不能相見,讓這家人嚐盡分離焦慮。
![]() 陳家人與曾經寄養的孩子團聚 |
從第一個寄養童 變家裡的小女兒
林怡婷是這個家的第一位寄養童,非常融入這個家,然而18歲以後的她,經社工評估可以學習自立,所以離開寄養家庭,把床位留給更年幼的個案。從離家到現在已超過十年,她還是經常趁週末回士林當受寵愛的小女兒。
![]() 在服飾店工作的怡婷 |
小珊的爸媽很早就離異了,出生破碎家庭的她一直渴望愛情與家庭,所以她16歲就開始交男友,生下老大阡阡;但當時小珊自己還是個少女,根本不知道如何照顧阡阡,所以母女關係相當緊張。自覺沒把大女兒照顧好,這幾年小珊刻意找機會跟阡阡親近,但是總覺得還是有些疏遠。
有了大女兒的前車之鑑,現在小珊會有意識地多花時間陪伴二女兒Melon和小兒子Brian,學習做個好媽媽。不過怡婷剛到陳家時,也曾害怕不能被接受而感到不安,直到有一次二哥帶朋友到家裡時,直接跟朋友介紹自己是家裡最小的小妹,怡婷從此卸下心防,把這裡當自己家住。
她跟姊姊盈蓁是「枕邊人」,小時候在家就常受到姊姊照顧,出了社會後,因為兩人年紀相近,總是能無話不談,慢慢從姐妹演變成朋友。怡婷目前從事服飾業,工作時間會到比較晚,盈蓁常在下班後,順道幫這個小妹外帶晚餐,讓怡婷覺得非常暖心。
![]() 盈蓁、怡婷與姪女彤彤互動 |
孩子百百種 持續增進教養技能
雖然有豐富的育兒經驗,惠鈴偶爾還是會遇到一些挫折的例子,像是曾有孩子因為親生爸爸沒有如期赴約,把大便抹在寄家床上報復;或是曾有孩子試圖透過延畢的手段,希望能留在寄家更久;甚至還有孩子因為持續偷竊的問題,最終經社會局評估,不得不將他安置到機構。然而每當遇到負面的情境,惠鈴媽媽總會先想到他們原生家庭的狀況,進而以體諒與溝通,代替責備他們。
擔任寄養家庭,對惠鈴來說不只是一份供應勞力的工作,她同時也把世界展望會供應的課程當作加油站,像是認識孩子跟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才能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跟他們相處。除此之外她也透過課程學到更多教養孩子的方法,例如必須用什麼口氣跟孩子說話,或是要怎麼下指令才是有效的方式。三個親生孩子,還有第一個「實驗品」怡婷,常笑媽媽現在對寄養孩子比以前對他們有耐心得多,但還是樂見她的終身學習和不斷進步。
![]() 柯惠鈴和陳文章接待寄養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