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體育的將來會撿角。」這是林義傑15歲離家出走那年,父親讓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為了圓夢,離家出走拒當乖寶寶

林義傑在國小時期就被發現很能跑,加入田徑隊,常常跑得比學長都久,距離也長,奠定他想往跑場發展的心志。但是,林義傑的父親在雲林鄉下長大,從小務農,他對林義傑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家裡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父親不知道學體育能幹嘛?擔心林義傑沒前途,為了跑步,林義傑和父母的關係降到冰點。15歲國中畢業那年,他寫了一封信給爸媽,承諾雖然愛跑步也一定會念大學,然後就帶著行李離家出走,跑到西湖工商求見田徑教練,林義傑回憶那段時間,爸爸和他完全不講話,互動猶如陌生人。悖離父母的期望,林義傑能做的就是證明給他們看,自己的決定沒錯,到了高二時終於拿下全國田徑賽前三名。

跑步是孤獨的,但內心很豐足

林義傑大學考上台北體院,每天5點起床練跑,晚上8點開計程車到凌晨1點,賺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三年多,他不是沒有覺得累過,只是從沒想過要放棄,林義傑說,跑步是一種孤獨的運動,尤其長跑更是如此,身體的疲憊只有自己知道,心情也只能自己消化,他從國中畢業堅持跑步開始,就已經踏上孤獨之旅,但他內心是豐富的。2001年,林義傑參加台北國際24小時馬拉松賽,比賽跑到第12個小時,他在跑道邊看到第一次來為自己加油的爸媽。那一瞬間,林義傑忍不住流下眼淚,因為他跑了14年,才等到爸媽來看他比賽,那一刻,親子關係才破冰。

懂安排,機會才一直出現

對林義傑而言,人生就是一場不會停止的挑戰賽,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有繼續向前跑才有可能達到想要達到的終點,這是他跑步的哲學,也是他人生的哲學。他用同樣的精神鼓勵愛跑步,育有重度腦麻兒的嘉齡,他建議嘉齡把每一次路跑寫成文章,分享心得,也許有一天會被出版社看見,摘錄成冊;林義傑知道嘉齡擅長炭筆素描,也告訴她可以試著設計和小比的周邊商品,或許可以為困頓生活增加收入。林義傑說長跑,讓他懂得如何去訂定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執行,就會發現機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