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22年秋天,詩人徐志摩從英國劍橋留學歸國, 徐志摩當時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可以說是徐志摩為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寫下的註腳。「追尋靈魂伴侶」這樣一個想望,引領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載人生裡歷經了三段感情,交錯於三個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間,他們共同創造了詩人徐志摩,也同樣因他而改變了各自的命運。 徐志摩二十歲時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歲妻子,完成了傳宗接代的義務後,便遠赴西方求學。守在家鄉的妻子張幼儀,以為只要緊緊追隨丈夫的腳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當她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麗少女林徽音。她不願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的隨父返國。 徐志摩為了反抗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決然提出離婚要求,並鼓勵張幼儀也跟他一樣活出自己的新生 離婚後的張幼儀,留在德國求學、回國後接辦上海女子商業銀行,一生卻沒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這以後、她跟夫家維持著奇異的關係、成了乾女兒,和徐志摩保持友誼及更深切的關係、共同經營事業,還替他奉養雙親、連喪事都由她承辦主持。 志摩帶著一個全新的未來回國追尋林徽音,乍抵國門時、卻聽聞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訂下了婚約,對象是他恩師的兒子──梁思成。這對志摩而言無疑的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盤根錯結的關係,進退兩難的局面與夾纏不清難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為志摩與徽音一生無法說與人知,只能流向詩裡的祕密。林徽音雖選擇了梁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無法淡忘與徐志摩的感情;但是這段情宛若春風、拂面而來如此可親,一旦迎身向前卻只能抱得滿懷愁緒,不能有結 就在此時,北京的社交名媛陸小曼翩然而至,她雖已是有夫之婦,但卻因為同樣窒悶於封建婚姻之中,同樣有著對愛情的渴望,因而快速的呼應了詩人的熱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從一個封建婚姻解救出來、開創出兩人性靈自由的美麗人生。兩人努力衝破了家庭的反對和社會輿論的壓力,終於爭取到了一場不被柷福的婚禮。他們相愛、可是當時大多數的人卻說他們互相毀了對方。事實也是、徐志摩因她而聲名狼藉、因她而與父母不合、因她的揮霍浪費而疲於奔命的賺錢、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給了徐志摩一個愛情的答案、又給了他一個生命的問號;詩人的人生最後困在她這裡。 不穩定的感情生活,讓志摩在婚後數年裡感到無盡的困頓與苦悶。夢想幻滅,詩作枯竭,乃至為生活南北奔波教課。最後終於以一場意 林徽音與徐志摩這段走了一生卻未完的感情、也因此成為後世一直不解的懸謎,甚至、連帶的她丈夫梁思成對她感情的瞭解及緘默也成為另一個謎;梁思成親自撿了一塊志摩墜機的殘骸,帶回北京讓徽音一直擺在案頭直到她病逝。數年後她還繼續發表給徐志摩的情詩,在她臨終前、她要求並第一次見到了張幼儀、卻什麼話依然沒說出過。張幼儀卻明白了她對徐志摩的愛。 陸小曼在徐志摩死後竟變成另一人似的;她費了幾年的力氣幫他收集出了遺作;終身不穿華服、不打扮、不出門應酬,讓自己華麗的生命從此消跡匿影在這世上。而立志追求真愛的徐志摩、他的一生雖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劇收場,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靈魂與詩歌來謳歌並追尋生命中的真善美的精神,卻也打動了每一個人的心。或許、這正是他的故事會一再的被中國人記憶的原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