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八十年前的一個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傳奇故事。他為追隨羅素、從古老的舊中國來到英國劍橋遊學,受到西方文化強烈的衝擊及影響,從一 個極強烈的社會改革主義者、轉變成為一個追求性靈自由的詩人,一個中國現代文學的改革者。至今、中國人仍稱他是
『中國的濟慈』:一樣的才華洋溢、一樣的燃燒生命以追求性靈的自由及極限、一樣的早夭、一樣的令世人永難忘懷。
徐志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知名度甚高而又很不尋常的人物,在中國,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甚至被否認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至今他卻又是比同年代的作家擁有更多的讀者及認同;在海峽兩岸,他的詩作是列入中學必讀的課程。
由於徐志摩、中國人才知道了劍橋、英國及歐洲的文學及文化,並且幾十年來一直視劍橋為現代文學的聖地、學術自由的聖殿、相信那裡至今仍流漾著十九世紀以來英國學術自由的空氣,可以洗滌漂淨人類最純粹的性靈、並啟開人類的最純粹的理性及思想。
然 而,他的影響不僅只是在文學上的,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剛推翻了君主封建制度、社會文化卻仍然固步自封,這位年輕的詩人、由於他洞澈的認知與極度的熱情、更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在王家學院,他與狄更生(Goldworthy
Lowes Dikinson)、李察斯﹝I. A. Richards美籍英國文學﹞佛斯特﹝E. M. Forster英名小說家﹞合組一個正式的『中英會社』﹝Anglo-Chinese
Society﹞,討論並進行中英文學的翻譯工作。並跟羅素(Bertrand Russell)、曼殊斐兒(Katherine Mansfield)、等人交往,歐洲及英國的文學的作品如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濟慈(John Keats)、等一一被他推薦介紹回了中國;甚至把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都請去了中國。他在中國埋下了一顆顆豐潤肥沃的種籽、直到今日依舊開著繽紛的花朵。
而徐志摩短短三十六歲的一生、帶給中 國人的震撼還不只這些,他是一位理想的追尋者、更還是實踐者;他驚世駭俗的挑戰了中國傳統的舊社會、放肆率性的追尋人性的自由、與自我理想的實踐。和一切浪漫主義的詩人一樣,他一生的情愛史不只轟轟烈烈、並且悖禮違俗,至今仍受爭議;他和媒說之言妻子的離婚,成為當時報紙的頭條新聞,稱作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樁『西式』離婚;他的離婚宣言、發表成了文章、宣示了中國青年追求戀愛自由的新世紀的到來;他的第二次婚姻、娶的是朋友的妻子,婚禮上、證婚人給的不是祝詞、而是咒罵。而他一生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卻又是另一個女人、甚至因為趕赴她的演講而撞機身亡,......他的一生毀譽參半,然而至今中國人還是喜愛他、不只是因為他的詩、他在文壇上的貢獻和地位,更因為他在一個古老歷史的國度裡展現了執著信仰、追求真愛的年輕生命。
徐志摩如同一扇窗,讓東西兩方的人窺見了彼此文學藝術領域中的無價之寶。我們很榮幸的向世人推薦這部詩人的故事,不只是因為這個轟動並影響中國人心靈至今的故事是起源於英國劍橋,是西方文化在古老中國點燃起的一把火;並且相信在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告訴您、八十年前的中國可能有您想像之外的另一種風貌,那時候,古老、神秘、傳統、封閉的中國、新的世界其實已經開始了、並且已經和西方的世界如此的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