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集介紹



 
 
   Share on Google+

第17集 心靈返鄉之旅


新一季的勝利催落去,不一定聚焦在同一條公路上,我們開始進行主題式的旅行,串連不同的公路,介紹在地的動人聲音故事。

這一次,勝利從徒步行腳挑戰媽組繞境,作為起點。

媽祖遶境,是每年台灣最大的在地宗教民俗盛會,其中北台灣最盛大的,就是從桃園市龍德宮至竹南龍鳳宮的八天七夜『媽祖南巡繞境』,從桃園的龍德宮出發返回麥寮祖廟拱範宮謁祖,再回鑾龍德宮,路線則是跨越北台灣六縣市的台一線,長度約448公里,每年吸引了上千人行腳為祈願而走。

還記得一起參加泳渡日月潭的俊揚、秀碧嗎?聽說他們還有弟弟俊偉要來參加遶境,安祖與信廷也跟來了,大家一起要走的是,第一天從桃園龍鳳宮出發到竹南龍鳳宮的行程。路途長達70多公里,半夜出發走到隔天下午一點,得要連續不睡覺14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成,從沒有參加過遶境的安祖、信廷,要考驗自己的體力與毅力,挑戰不眠不休的馬拉松式徒步旅行,有信心挑戰成功嗎?安祖看著這群人,俊揚坐著輪椅,由秀碧推著,俊偉的腳受傷,捆著厚厚的彈性繃帶,而信廷看不到,加上從沒有長途步行經驗的自己,安祖的心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

遶境的陣仗,非常盛大,長長隊伍的主角就是神轎囉,分成武轎、文轎,武轎是沒有頂的轎子,是武將出身神明乘坐的神轎,由媽祖挑選的壯丁信眾,在轎子的前後扛起來,文轎有轎頂比較重,所以有輪子,也是由媽祖挑選女信眾來當仙女扶文轎,仙女們都非常的年輕,只有18歲而已。天氣很冷,大家在廟後面喝熱湯暖身,才興高采烈的出發。

沿路有許多善心人士遞熱薑茶、飲料給你,他們加油聲不斷鼓勵遶境隊伍,大約走了70公里,已經感到疲倦襲來,熬夜加上又風又雨的天氣考驗著大家的體力與意志力,看著隊伍越拖越遠,我們已經落在隊伍很後面了,趕緊上卡車,讓卡車載我們去趕上大家,卡車上的我們面無表情,心裡盤算著還要走多遠才會到達目的地。

又下雨了,不過已經是最後一段路,硬著頭皮繼續走......終於,我們來到了龍鳳宮....進入龍鳳宮之前,與秀碧、俊揚會合,一起進入廟裡面,大家舉起雙手合十,在那一刻,心裡才明白支撐著所有人一路辛苦走來的強大意志力,為的就是這一刻面向媽祖祈願祈求....因為這一刻,這一切的辛苦,也不算什麼了。

告別一同遶境的秀碧、俊揚俊偉,稍事休息後,安祖臨時起意要帶信廷去一個特別的地方,去見安祖在台灣的家人,沿路要去哪裡玩,就交給信廷來處理囉,信廷聽著手機,想去拜訪竹南鎮上現存少數的手作金銀紙達人。在媽祖遶境的沿途中,屢屢看到信眾燒金紙,到底金紙代表什麼意思?竹南鎮似乎曾經是金銀紙的產出重鎮呢!『陳協和金紙行』祖傳三代的手工金紙行,在舊時的老厝裡,以虔誠的心意手工製作品質較佳金銀紙,在這裡我們遇到一位從小跟著媽媽來做金紙的阿嬤林翁娥,她已經八十多歲,動作極為靈巧迅速,與屋內看似靜止的時光塵埃相比,阿嬤快速的手部動作,好像不受歲月洗禮的影響,已經成為古厝中的美好風景了,而經過日照曝曬的金銀紙,還聞到不一樣的溫暖氣味。

離開台1線,勝利駛向客家味濃厚的台3線,首先我們來到峨眉鄉,我們要去湖光村的無負擔農場,那裡有著一群可愛的小生物,在等我們呢......無負擔農場的主人是阿展哥、依萍姐,阿展哥因為目睹父親長期使用農藥耕種,導致急性腎衰竭,所以堅持『自然農法』,秉持著有機無毒的觀念,以稻鴨共生的方式經營農場,希望達到土地、環境、身體無負擔。他們已經超過十年不施用農藥與化肥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鴨鴨搖擺著可愛的身軀,為稻米除害。

在稻苗開始插秧時,阿展哥會買一批小鴨鴨回來,讓稻苗與小鴨共同成長,小鴨鴨在稻田跑來跑去,踩平了雜草、吃蟲、吃福壽螺,鴨鴨的大便可以當作有機肥料,讓稻禾更加茁壯。

鴨子生出來的生鮮鴨蛋可以銷售,農場也可以做成很多鴨蛋周邊食品,如鹹鴨蛋、鴨蛋糕...,鴨蛋糕可不是用麵粉做的喔,是用有機米穀粉,可以結合當地的盛產水果桶柑,做成桶柑酥。依萍姐說加工鴨蛋的周邊產品,是源自於客家祖先的智慧,客家人因為以前生活艱苦,為了延長生鮮食物的保存時間,以鹽、糖、酒來保存食物,愛惜食物。在這裡我們還體驗了古時候碾米用的土礱,完全用人力去除稻殼,這真不是開玩笑的,推了大半天只碾了一點點米,這樣怎麼夠吃啊!

經過了無毒藥的稻鴨共生及好吃的鴨蛋與米食的滋養,我們要去拜訪阿展哥的鄰居:阿淘哥。

陳永淘,大家都叫他:阿淘哥,客家吟遊詩人,真摯溫暖的人。一見面,阿淘哥就熱情地帶著我們在他們門外的湖邊,一邊彈烏克麗麗一邊唱客家歌,唱著他以生活取材的小故事。為什麼要寫歌還自彈自唱客家歌曲呢?阿淘哥說主要是想回報祖父,當年祖父身體不佳,阿淘哥心中不忍,想起小時候祖父常常帶著自己唱歌,那時候多麼開心,於是阿淘哥開始創作客家歌曲。在病褟中,祖父聽到他的歌聲,才終於展現笑容....

阿淘哥早年曾在台北,後來才移居北埔。1997年,曾自發性的固定於每個週日下午,在北埔老街的慈天宮前廟埕,帶著吉他自彈自唱,歌曲有他小時候的客家童謠,也有自己創作的歌曲,一唱就唱了二年多。他說北埔老街上,老人家們彼此打招呼的日常對話,語調溫暖呢喃,就像唱歌一樣,他想讓我們聽聽不一樣的客家話,於是帶著我們去北埔老街走走。

可惜,我們沒有遇到打招呼像唱歌的老人家,倒是遇到一群在樹下乘涼的阿伯們,他們對我們唱著不同於記憶中的客家民謠...

旅程的最後一天,安祖帶著信廷要去那羅部落拜訪芽悟,那是安祖在台灣的另一個家與家人。芽悟巴善,泰雅族人。芽悟是小兒麻痺的身障者,坐在輪椅上的芽悟,行動力驚人,她創辦泰雅文苑,與交通大學山地文化服務社合作,讓部落小朋友下課後,可以到文苑共學,接受交大大學生的課後輔導,也接受芽悟如家人般的照顧。電影『只要我長大』,即是以芽悟與泰雅文苑的故事為主題,創作拍攝。

芽悟也以自身的經驗,成立尖石友愛團提供尖石鄉身障原住民朋友交流與抒發心情的管道,團友們定期聚會,分享對抗疾病的心路歷程。芽悟對部落貢獻心力,無私提供物資及家中的空間給大家使用,因為她認為部落的未來希望在『教育』,想改變部落中存在的問題,唯有從小孩子的教育做起。

多年前,安祖曾在芽悟家外的牆上,創作出他心中芽悟與那羅部落的圖像,可惜時間已經讓色彩斑駁,這次安祖要重新在牆面上,彩繪心圖像。


台一線

台三線

縣道120

縣道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