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首頁關於公視網路會員贊助公視公視商城教育資源岩花館公開資訊討論區節目表網站地圖RSS
 

 

鏢魚歷史文化/鏢魚技術、漁季


(洪曉敏提供)

人與魚的榮譽對決

一群堅持傳統鏢旗魚漁法的老鏢手,藉著膽識和多年的經驗,站在窄小的鏢台上,舉起鏢竿與大海奮戰。 老人與海在東部海岸上演,自然共生共存,一對一的榮譽對決,面對的不是敵人,而是可敬的旗魚對手。

憑著黑潮 堅持老祖先的技術原貌

日治時期,鏢旗魚的漁獵文化由日本漁業移民傳入,光復後經由本地漁民改良鏢竿讓捕獵技術不斷提升。台東成功這裡的鏢旗魚手,憑著經驗判定漁場,單就眼力尋找魚蹤。

從新港外海向北,到花蓮縣豐濱鄉外海1~3浬的黑潮主流(烏流),與返流沿岸水(白流)交會的接觸帶,黑白兩水交會稱之為「潮境」,漁民俗稱「相疊流」或「流痕」。10~1月間白皮旗魚容易出現在此,而主要漁時在黎明時刻至午後1~2點,當天3~4點回新港賣魚,而這樣子一天來回的航程,漁民稱之為「限流仔」。

日治時期的技術

1913年(日本大正2年)日本九州大分縣的漁民以高雄為基地,以帆船鏢旗魚,到了1915年,就有大分縣人在蘇澳以石油發動機船鏢旗魚,蘇澳在1926年時大分縣民最為活躍,其漁場最遠可達台東廳外海。1932年,台東新港築港完成,來自日本千葉縣及和歌山縣的漁業移民將鏢旗魚技術引進台灣東部,因此鏢旗魚成為了日治末期新港的重要漁業,也就是現代鏢旗魚法的起源。

新港漁民至今仍維持傳統鏢旗魚技術的原貌,鏢刺漁法為健康漁業,並符合漁業資源之永續,該漁法對魚類的大小有其選擇性,並且只能捕捉洄游至近表層的魚類(如旗魚、鯊魚、曼波魚等),對海洋魚業資源所造成的影響較小。



鏢魚技術

鏢旗魚魚叉

鏢旗魚的工具漁民稱為「三叉仔」,由鏢竿竿、不銹鋼叉、矢頭(鏢齒)、矢繩四個部份組成;另外部份鏢船上還有較為大型單叉鏢頭,早期用於獵捕鯨鯊,但台灣於2008年禁止捕撈後,該漁具已顯少使用。

鏢槍長5.4公尺,重約20公斤,鏢竿多用質地較為堅硬的「赤皮柴」做成,不銹鋼叉有三股,叉頭套上矢頭,矢頭有繩子連在鏢竿上的活動勾子。

鏢旗魚漁船

鏢旗魚漁船所使用的漁具,比其他網具類漁法要來得簡單。一艘鏢旗魚船只需準備約2~3隻鏢竿。鏢旗魚漁船最大的特徵,就是在船的前端設置一座長條狀的「鏢魚台」,漁民稱為「頭架」。海上浪高起伏,鏢手僅靠雙腳套在頭架前端的「腳籠」上,雙手緊握近20幾公斤重的三叉鏢竿,若沒有過人的膽識是辦不到的。

旗魚類在風浪洶湧時,有浮游於水面的特性,漁民便利用此特性將其獵捕。當漁民發現旗魚的蹤跡時,正、副鏢手便會快步衝向頭架並手持鏢竿,站在鏢手後方的比魚仔則負責追蹤旗魚的游向,並利用各種手勢引導舵手駛船的速度與方向,鏢旗魚以正鏢手為主,副鏢手為輔,有時候會兩人同時出鏢以增加鏢獵旗魚的機率。

早期的漁船約30馬力級,船員約12~14人,人員的編制為正鏢手、副鏢手、機關長、沾油手、舵手、伙夫等人。而鏢船的動力需要由機關長守在「船肚」來控制,漁船快、慢、倒退則由不同的拉鐘聲響來判斷。現今鏢旗魚船皆擁有自動舵,不再需要機關長、沾油手這種職缺,且因技術年齡斷層,登上鏢船的漁民幾乎都身兼多職,有的船長還會兼煮飯。現在鏢船人力編制最多5人(冬),最少2人(夏),台東新港曾有1人駕駛鏢旗魚船成功鏢到旗魚的記錄。

鏢旗魚的過程

鏢釣船以捕旗魚和鯊魚為主,船頭有一座突出船體的鏢台,負責射鏢的人,通常是船上經驗最老到、手腳靈活的「頭手」,站在前方,兩腳伸入形狀像拖鞋的帆布中,注視海面。

射中大魚後,矢頭鏢入魚身,魚掙扎急速下潛,連接矢頭的繩索則一直放出,直到魚精疲力盡,才拉上船。

鏢魚的一天

05:00 清晨至漁港集合出發,有時候魚期小月,船長只會攜帶一名船員出海除了節省人力開銷外,還可以減少漁獲利潤分攤。

05:05 拿著冥紙撒向大海,分送給好兄弟,祈求出海平安

08:08 船尾延繩勾中雨傘旗魚,船員先登上鏢台,用旗魚鏢射向旗魚,用魚鉤鉤住魚,處理旗魚鏢,用木棍將旗魚打暈後,再將魚勾取出。

11:00 魚不浮上來,沒有魚蹤,船長下令吃中餐,中餐如果下雨了不快點吃,湯會越來越淡。

14:00 下午,永福叔將船開至成功外海附近,六個小時後再度與旗魚對決。

15:00 三點進港休息,最終鏢得兩隻旗魚,算是差強人意的今日戰果。

這就是漁民的一天。




旗魚漁季

春分
黑皮旗魚/ blue marlin
體長最大體長可達3公尺以上。一般體長約為200~300公分,重量可高達900公斤以上。

經過冬天的狩獵旺季,鏢手春季其間,多捕的是黑皮旗魚,此時東北季風也不再呼嘯逼人,這是小試身手的季節。春雨連綿,鏢手們出船討海,和著雨水吃飯,眼睛也不鬆懈,盯著海面,生怕錯過了黑皮旗魚翻身的一刻。

夏至
雨傘旗魚/ sailfish
體長約1.5~2.5公尺。一般常見約在220~280公分左右,最大體長可達340公分。

一過端午,飄散著東部特有月桃粽葉的香氣,就是雨傘旗魚的旺季。鏢漁船都喊雨傘旗魚為破雨傘,不稱呼旗魚,魚價較其他旗魚低。不過鏢船雖出海機會不多,都是趁著颱風將近,搶著出海,趕著風起,顧不得風大浪高,也要試一試鏢竿的運氣。

立秋
紅肉旗魚/ striped marlin
約為1.5~2.5公尺之間,一般體長可達 200-320 公分,最長可達3.8公尺。體重可高達約200公斤

紅肉旗魚十月至翌年四月都有,初秋風漸,鏢手們還有一些夏季的慵懶。中秋時節,在外地的成功鎮孩子就紛紛返鄉,回家烤肉團圓。但是討海人的生活是跟著潮水不得一刻閒的。一過中秋,鏢手就開始磨鏢霍霍,準備迎接狩獵旺季。

冬至
白肉旗魚/ black marlin
普通1.5~2.5公尺,最大體長可達3公尺以上,已知可長成超過4.5公尺,重量超過700公斤。

戰鼓響起,東北季風呼嘯著,鏢船們凌晨4點天光未亮就紛紛出海,為的就是奪得先機,找到大旗魚。白肉旗魚,魚價甚高。每個鏢手都勢在必得,這一鏢都是一整年最重要的生計來源。尤其鏢船船長,背負著的不只是自己,還有4、5個船員跟他們的家庭。 浪乍高還低,強風大雨中,鏢手們躍躍欲鏢,等待著對決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