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 移動中的溫暖

921大地震震斷中橫台 8 線谷關到梨山路段,導致運載台灣東西部遊客及居民的小巴士,必須繞道而行,路程從95公里延長至167公里,成為台灣最長的公車行經路線。

路線長了,時間多了,一路上的人情也厚了 。

行駛山區的小巴司機,還有在山上送信的郵務士,兩種移動,交錯的溫情,一路上的故事,不但為高山上的居民傳遞物資 、 訊息 也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


第二集 | 小小江湖

傳統菜市場臥虎藏龍,當白天熱鬧的叫賣收攤後,攤商的身懷絕技,這才上演 。

賣豬肉的阿嬤曾是桌球國手,會用菜刀練球, 還會到國小跟小朋友廝殺 。

修電器的阿伯會彈樂器會跳國標舞,小吃店的辣妹小老闆娘輔導中輟生做料理,讓對人生迷惘的青少年 。

賣蔬果的頭家跟視障的小學生因為市場導覽,成了忘年之交 。

人情,絕技, 情感隱藏在市場叫賣聲中,挖掘小小江湖中的各路高手 。


第三集 | 老雜貨店

早期的老雜貨店不只賣東西,還擁有照護 、郵寄 、托嬰等功能,更是承載居民的生活痕跡,見證時代情感 。

雲林土庫豐村行,見證70多小鎮風華,老闆趙榮章家中經營土庫黃金地段的雜貨店,以前忙的連午飯都沒得吃,現在卻是面臨老店無傳人,終結營業 。老店遺留的檜木櫥櫃,專賣菸酒牌,成為往日榮光,雖然生意榮景不再,但與鄰里間的互助情感,卻從未改變 。

南投桃源商店,由原住民 Uku 經營,號稱比便利商店更便利的小店,不只提供物資,更扮演安親班 、 百貨店及不用手機的交誼中心 。


第四集 | 媽祖住我家

九庄媽是新社人心目中的「 閨蜜阿嬤 」 。祂堅持不蓋廟,每年在新社九個村落的民宅輪值 、 駐駕,透過神的移動來串連人的情感 。

但隨著時空變遷,居家變成公寓大樓,媽祖住我家 已經成為每一任爐主的苦惱,九庄主任委員會連續好幾年 「 新任爐主難產 」鄉民開始焦慮問:「 媽祖婆我們不要再移動,蓋廟好不好?」

這二百年的村落情感傳承,會被現代人情疏離打斷嗎?九庄媽會願意讓新社小孩脫離舒適圈嗎?


第五集 | 志工台灣

921大地震後成立的台灣寶島義工團,走過19個年頭,接受社會各界的捐款,到台灣每個角落幫助需要的弱勢家庭,重建修復他們的房屋 。

義工團每次出團都會有新的義工加入,彼此不認識彼此,一個新的建案,通常天未亮就集合出發,到現場工作才會慢慢熟識 。

一群不認識的陌生人,卻都有同樣的目標,就是替人起厝,這是一群陌生人替另一陌生人找尋勇氣的故事,微小卻充滿力量 。


第六集 | 黃昏的彩霞

一群平均年齡60歲以上的媽媽,終於可以慢慢放下家庭重擔,重拾自己的人生 。

一人布袋戲班的阿琴姐,還在繼續經營戲班,閒暇是土風舞老師,不僅會編舞教舞 。 愛唱歌的高麗菜飯小吃店老闆阿美姐是小鎮的 「 北斗之星 」,召集菜市場歐巴桑組成的 美美舞團 。

一群媽媽不再用某某太太互相稱呼,對年輕的辛苦經歷早就不在意, 重返自我不僅在生活上繼續努力,更從表演 、練舞, 組成舞團的過程中,重拾美麗與自信 。


第七集 | 音樂小鎮

台中的后里,從賣豬肉的老闆 、 作模具的師傅 、 雜貨店的老闆 、 學校的工友都會吹奏薩克斯風,其中台中的七星國小,更有薩克斯風教學,堪稱孕育音樂小鎮的主要推手 。

兩位單親的小孩,靠吹薩克斯風,改變了羞澀怯懦,增加自信 。 愛交酒肉朋友的雜貨店老闆,因為玩薩,再也不趴趴走,一邊顧店,一邊練習,進入人生巢期的工友媽媽,也因為玩薩,重新找到人生重心, 還考上街頭藝人 。

后里不只是薩克斯風產地,更發展出獨特的庶民音樂風格 。


第八集 | 海中的一畝田

彰化芳苑早期用海牛幫助耕蚵田,五〇年代的全盛時期,光是芳苑就有數百隻海牛,如今僅剩 10 餘隻,成為台灣珍貴的國寶級資產 。

平均高齡70 歲以上的謝素/洪維明/洪武雄是目前仍用海牛幫忙下田的老蚵農,與海牛的情感,不只是工作夥伴,更是家人。把海牛養在住家旁邊,晚上甚至一起聽廣播,無言的交流,卻是最好的溝通。

蚵農的辛苦,隨著環境與地質變化,這項台灣沿海文化,數年後或許慢慢失傳 。


第九集 | 鄉愁的滋味

什麼食物是走出家鄉?其他地方無法感同身受的滋味?本集推出台中人限定鄉愁,才知道麻薏與辣椒醬。

思念的神醬:在台中市區幾乎有80%的小吃攤販都是用 「 東泉辣椒醬 」 。透過幾位主角,在美國 、 台北 、 台中 串連台中人對這罐神醬的執著與瘋狂 。

樹葉搓揉的湯:麻薏湯是台中夏天獨有的小吃,採用黃麻的葉子,經過繁複的搓揉,萃取的一碗湯,不只是夏天消暑聖品,更是台中人獨特的記憶,還有咖啡廳文青老闆, 想在台北東區老台中人,延續這台中滋味 。


第十集 | 草根女力

在各鄉鎮廟會表演的南凱舞團,、在各喪家表演的秀娟女子西樂隊,同樣由女性組成,憑著堅韌毅力,不但扛起生活重擔,更在鄉鎮中,提供難得的娛樂與人情慰藉 。

熟女組,南凱團員平均年齡40歲,隨著電子花車表演式微,力求轉型,穿三太子的服裝唱日本動漫主題曲,還加入俄羅斯團員,重塑廟會藝術 。

少年組,秀娟女子西樂隊,清一色的八年級女生,大多來自困苦弱勢的家庭,從失學少女到未婚媽媽,這群被社會遺忘的年輕女生,透過參與西樂團,重拾對工作的自信與熱情 。


第十一集 | 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

寂寞是現代人的共通病 。 有人幫忙眾人擺脫寂寞,有眾人幫忙寂寞的人,排除寂寞 。

行動月老車:林樹根開月老車穿梭中部鄉間,替不識字或人際管道缺乏的鄉間鄰里做媒,二春/未婚都有,他只希望幫助大家不要老了沒伴,孤單到天明 。

行動鳥來糖:年近80 歲 的陳新民曾經是台北都會遊民,從台北漂泊返回中部,流落雲林,每天騎車百公里,賣鳥來糖為生,一路接受小鎮醫生 、 糖葫蘆老闆 、收容中心主任的照顧,還有各形各色的客人支持,重燃他對生命的信心 。


第十二集 | 僱傭情義

在充滿一例一休、罷工等勞資對峙的年代,中部鄉間卻有數十年沒有KPI卻講人情的僱傭情誼 。

羅氏秋水茶:一杯消暑涼茶,牽起 67 歲老司機張文進與秋水茶店的 40 年僱傭情誼 。 他一生只做過一個工作,在老頭家一家三代遭逢家變時, 一起撐起這 60 年祖傳生意 。

情義蜜麻花:雇用一群將近70 歲的老人工,讓鄉間老鄰居能靠自己經濟獨立,且找到生活的另一重心,即使成本高漲,仍保留手工製程,讓這群老人家們有勞動尊嚴 。


第十三集 | 心之所在 就是故鄉

這些來自異國的女性,她們共同的身份,就是台灣媽媽 憑藉強韌的生命力,在台灣這個異地 活出自我價值 。

丁氏翠,在越南時連機車都不會騎,為了協助老公送貨,至今已有大貨車 、堆高機 、聯結車等五張專業駕照,成為台灣新住民中最多職業駕照的女性 。

王莉,來自武漢,學美術的她面對在台灣養雞的先生,迥然不同的背景,卻交織出更多元的生活樣貌,甚至走出家庭,到學校推廣藝文,讓自己不但融入異地,活得更像台灣媳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