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首頁關於公視網路會員贊助公視公視商城教育資源岩花館公開資訊討論區節目表網站地圖RSS

A4大小的紙張上,短短28字的書帖--快雪時晴帖,是乾隆皇心目中的書法「神」品。

說到書法,就必須談篆、隸、草、行、楷這五種書體,這五種字體都有自身的造型特點和相互之間的傳承關係。魏晉南北朝以後的書法家在這五種字體中琢磨變化,致力於用筆、結字、佈局的創新,書法就這樣逐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

無疑地,「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被歷代無數書法家與收藏家欣賞、臨摹、學習,其中內容絕大多數都是問候報訊的簡札。通幅以行書為主的快雪時晴帖就是一封簡札。這類書信事畢即廢棄,不會長久保存;但為數不少的王羲之尺牘之所以被珍藏,並以各種複製方法流傳下來,就是因為他的書法成就。

快雪時晴帖、遠宦帖與平安何如奉橘三帖,被後世稱作王羲之的五大名帖。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歷代書法家學習行書的範本。可惜當今已無王羲之真跡傳世,憑藉著流傳千年的珍貴摹本,才得以傳承王羲之的字跡墨寶。節目中請來書法家示範,了解古人如何以精良的手工複製法—雙鉤廓填法,忠實地保存書法藝術。

以鑑藏史而言,乾隆皇帝絕對是快雪時晴帖最忠實的粉絲。他臨仿此帖不下一百多次,五十年間在書冊裡題記七十多則,並在引首和第五冊分別親書「神乎技矣」與「神」字。即便在數位年代,鍵盤取代了書寫,仍無法複製書法的氣息、情境、品味、個性與才藝;而王羲之更是將書法從日常書寫轉變成藝術書寫的重要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