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集介紹



 
 
   Share on Google+

第3集 台17線中彰雲


省道台17線,是台灣西部濱海的主要道路之一,故而也被叫做「西濱公路」,和被稱為「北濱公路」的台2線、以及稱為「東濱公路」的台11線合稱為「環島公路」。

公路總長約272.8公里的台17線,貫穿了中南部包括中、彰、雲、嘉、南、高、屏等七縣市,只不過現在的台17線因為台61線等快速道路的興建,改變了用路人的習慣而顯得有些冷清,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這條公路可是相當具有歷史價值,因為當年大陸的先祖移民,在跨越有著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千里迢迢來到台灣,登陸後的第一塊「踏腳石」,就是沿著台17線道路兩側展開的各鄉鎮來發展,所以省道台17線可以說是台灣文化最早的發軔帶,更特別的是,由於最初來到台灣的移民為了求平安,每每在離開故鄉之前,總把家鄉的守護神帶在身上,這些守護神包括台灣民間最盛行的聖母、王爺、大眾爺等,當生計穩定下來後,他們便蓋廟將這些神明們供奉於廟堂之上,於是這也造就了台17線上「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特殊景象。

只是走過台灣早期的開發歷史後,景色單調的台17線,在安靜中,似乎透露出一份寂寞,我們這一集規劃的旅程,將從台17線的起點,也就是台中的清水出發,涵蓋了台17線的中、彰、雲三個縣市,一路到雲林和嘉義交界的雲嘉大橋,旅程的總長約110公里。

從台中清水出發後,因為要和海水漲潮搶時間,去看看台灣最大的螻蛄蝦保育區,所以我們便一路越過大肚溪,直接殺到了彰化伸港的海邊。

只是讓我們不解的是,這個被俗稱「蝦猴」的螻蛄蝦,不是在許多海產店都會出現的餐桌美食嗎?為什麽還要設立保育區來保護呢?又要抓來吃又要保育,這豈不是很矛盾?帶我們認識螻蛄蝦保育區的是林俊達大哥,他也是當年推動成立螻蛄蝦保育區的推手之一,站在一望無際的保育區裡,林大哥邊帶我們尋找螻蛄蝦的蹤影邊告訴我們,其實他年輕時也是個捕蝦(螻蛄蝦)高手,最高紀錄是一天可以抓到上百斤的螻蛄蝦,但是眼看著螻蛄蝦的數量越來越少,讓他毅然棄”捕”從良,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搖身一變成了"螻蛄蝦的守護者",從抓捕達人變成保育先鋒,林大哥說:「因為大家的濫捕,螻蛄蝦的數量幾年前就已經大量的減少,加上當初伸港這塊保育區原本被相中要蓋垃圾掩埋場,更是讓螻蛄蝦的生態雪上加霜,我們只是希望能夠幫日漸稀少的螻蛄蝦爭取一塊生存的空間,不只是想保育螻蛄蝦,也想保護當地豐富的生態,許多活化石像海豆芽、鱟,現在在伸港海邊也都可以發現喔。」

只是當我們在螻蛄蝦保育區的時候,隔著大肚溪的對岸,五根彩色的大煙囪吸引了我們的好奇心,林大哥告訴我們那是台中火力發電廠的大煙囪,於是我們決定回到大肚溪北岸,去看看火力發電廠的所在地~龍井區的麗水社區。

我們抵達麗水社區的時候,正巧遇到了當地的龍港國小要去火力發電廠進行戶外教學,於是我們便加入了孩子們的行程。

邊聽著電廠的解說員介紹著電廠的"豐功偉業",我們更訝異的是,這座號稱是世界第一的火力發電廠,一天竟然要燒掉五萬噸的煤炭,看著堆積如山的煤渣,我們不禁想到這個燃煤輛世界第一的火力發電廠,"一天的碳排放量"是不是也是世界第一呢? 可惜電廠的解說員沒有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感到很可惜!

參觀完電廠,我們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後,第二天早上,我們繼續坐上勝利上路,今天的第一站,我們要去彰化線西的「蛤蜊兵營」。

線西是彰化最小的一個鄉鎮,不過這裡的鄉親很熱情,聽到我們要來,老老小小的排出盛大的表演陣仗來歡迎我們,真是讓我們受寵若驚!

說到「蛤蜊兵營」的歷史,其實是1960年代,政府為了讓退伍老兵可以維持生計,同時兼守海防而成立的蛤蜊養殖場,後來隨著海岸線的外移,加上老公逐漸凋零,如今的兵營只剩殘垣斷壁的營舍,雖然當地的居民曾有心想要利用這個廢棄營舍打造成藝術園區,但是卻因為地點太偏遠,沒有藝術家願意來駐村,而讓計畫不得不擱置下來,實在是可惜!

我們在蛤蜊兵營度過了一個有歌有舞的熱鬧早上,只是當表演人潮散去之後,蛤蜊兵營又恢復了原來的寂靜和落寞,不過我們卻在線西的另一個地方-「永安製鼓」,找到了屬於線西這個地方的獨特活力!

位於線西鄉溝內村的永安製鼓,是彰化縣碩果僅存的手工製鼓社,現今傳承到第三代黃呈豐師傅。黃大哥告訴我們,台灣的手工製鼓最早是由大陸福州的師傅來到鹿港傳授手藝,黃家從爺爺就開始做,傳承到黃呈豐,至今已經做了六十幾年的鼓,不過令我們驚嘆的是,不管是大鼓、小鼓,製鼓的過程都是十分的複雜,因為堅持純手工,加上使用生牛皮製作,所以在繃皮之前,牛皮要經過刮肉、日曬、浸泡、刮薄等繁複的過程,尤其是日曬的時候,常常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要是老天爺不肯賞口飯吃,那麽曬到一半的牛皮也可能被迫發霉長蟲而前功盡棄,不過當我們看到黃大哥驕傲地秀出他的手工鼓成品時,我們想一切的辛苦,在這些鼓完成時,就都不重要了!
離開線西,我們繼續往南走,在抵達鹿港時,我們也發現了台17線所展現的人文風華!

在鹿港,我們特別去拜訪一位南管老師傅~黃承祧爺爺,安祖說要向他請教對一位外國人來說很深奧的南管。

南管的深奧,加上台語古文的唱腔,雖然讓安祖和哲誠這兩位外行人,只能純欣賞,而無法深入其精隨,但是後來兩人還是因為和老師傅相談甚歡,而玩興大發的一起在老師傅的南管樂器伴奏下,合唱了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望春風",沒錯,老師傅和南管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如沐春風"。

經過南管的洗禮後,我們也越發有信心和期待,接下來的台17線旅程應該會更有趣!

這趟旅行的第三天,我們聽說在鹿港隔壁的鄉鎮-福興,有一位製作手工麵線的達人,所以我們便放緩了旅行的腳步,決定去看看手工麵線到底怎麽做?

皮膚黝黑、說話很有鄉土味的林正義師傅和媽媽、太太,在一家三合院裡做著手工麵線,我們抵達時,他和太太正在揉麵團準備開始做麵線,看著一大塊的麵團,我們實在很難想像,要怎麽靠著"雙手"變成細細如髮絲的麵線呢?

看著林大哥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做下來,一點也不馬虎,沒多久麵團果然被"巧手"化成一根根的"細麵線",不過這樣還沒結束喔,還要經過日曬的過程,當然這風吹日曬也是有學問的,陽光不能太強或太弱,還要盯著麵線不能被曬得太乾,大約是七八分乾就要趕快收起來了,這可是搶時間的工作,"腳手尚慢"可是不行的,在這裡,我們不僅聽到了麵線的聲音,也學到了人生的哲學!

在福興不小心待得太晚,我們離開時已經有點晚,不過聽說在彰化的王功漁港,是個看夕陽的好地方,所以我們決定去瞧瞧!

對哲誠來說,雖然他的眼睛看不到夕陽的顏色,但是耳邊"呼呼呼呼"叫的東北季風,讓他對王功的夕陽有了自己的顏色和味道!

在呼呼叫的東北季風中,送走了夕陽,天也黑了,不過今晚可是越晚越熱鬧,因為我們還要去麥寮看"陣頭"。

在麥寮的公園裡,安祖和哲誠有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的"陣頭"初體驗,這個夜晚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很特別一個晚上!

出了麥寮後,我們繼續沿著台17線往南走,經過台西和四湖,在抵達終點雲嘉大橋前,我們特別在口湖的咁仔寮停了下來,不只是因為這裡是養蚵的地方,更因為這裡有一位小兒麻痺的養蚵達人~鄭慶隆大哥。

年過半百的鄭慶隆大哥,出身雲林縣口湖鄉養蚵人家,3歲時因為罹患小兒麻痺而導致雙腳不良於行,年輕時原本在台北一家外銷工廠學雕象牙,沒想到工廠卻因為受到動物保育風潮而被迫歇業,失業的鄭慶隆回到故鄉後又遭逢喪父之痛,正當他對人生感到很挫敗和沮喪時,卻因為看到年邁的母親整天獨力往返海邊照料放養蚵苗,讓他明白自己根本沒有沮喪的權利,也決定接下家裡的養蚵工作,只是對於必須成天在風浪裏打滾的養蚵工作,即使是四肢健全的一般人也隨時都可能落水溺斃,更何況雙腳連站都不可能的鄭大哥,所以我們幾乎是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情來到鄭大哥的養蚵場,但是當我們看著鄭大哥俐落地爬上竹筏出海,在海上的蚵棚裡,熟練的撈起蚵串採收蚵仔,這一幕讓我們很動容,連海水的聲音,都覺得動聽極了! 想要知道這一集的台17線,我們還收集到那些動聽的聲音和故事嗎?

離開關西後,經過橫山的時候,搶在太陽下山前,安祖和哲誠臨時決定去搭內灣火車。由於搭上火車時已經蠻晚了,坐在搖搖晃晃地的火車上真的有種讓人想睡的感覺,不過當看到車外一片漆黑時,再看看坐在身旁的哲誠,安祖不禁想到,或許這就像是哲誠眼中的世界吧!而哲誠更有趣,當抵達內灣車站時,他才明白原來"內灣"是一個車站的名字,也才終於了解內灣火車的意思,原來他一開始聽到"內灣火車",真的以為那是因為火車軌道一直向內彎,對看不到的他來說,這世界有些很簡單的事情,如果沒有機會了解,便永遠不會了解。

第三天早上要出發時,我們在路上得知位於橫山和芎林交界的南何山,有個可以爬樹的自然谷,於是我們決定掉頭上山去瞧瞧!

穿過彎彎延延的山區小路,我們終於抵達了自然谷,正巧自然谷的主人杰峰大哥正在準備爬樹的裝備,聽到我們的小小要求,他答應讓我們體驗一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攀樹感覺!我們今天要挑戰的是一棵百年高齡的巨大芒果樹,本來以為只要穿戴好裝備就可以爬樹了,不過沒想到的是杰峰大哥竟然告訴我們,通常他在攀樹前,還會有個和樹木對話的儀式,來表示對自然的尊重,這個提議讓哲誠覺得很有趣,他不明白人是動物怎麽和植物對話呢?不過等到他終於站到樹上時,他才終於體會到原來人真的可以和樹對話!

在自然谷經過一場"與樹對話"的心靈洗滌之後,我們再度回到台三線上,繼續我們的旅程,當經過竹東這個小鎮時,我們發現這裡竟然有一間小提琴工作室,特別的是這間小堤琴工作室,不是教人拉小堤琴,而是教人做小提琴!這位小提琴達人叫做邱崇瑋,今年才三十出頭,是國內僅少數會做小提琴的工藝師,本身也是學音樂的他說「開始做小提琴之後,最大的體悟就是拉琴的人不太能體會做琴人的辛苦。」

離開工作室的時候,夜幕已經低垂了,但是我們今天的行程卻還沒有打算要結束,我們還要到峨眉的客家村,去看看他們怎麼利用,閒置的天主教堂,為社區注入活力。

今年60出頭的姜信鈞大哥,原本在北埔鄉公所工作,幾年前退休後,便號召當地的農夫、農婦、小孩,以隨手可得的農具為樂器,成立了野山田打擊樂團,這個團的團員很特別,從小學生到70多歲的阿婆都有,他們以打擊樂為基礎,融入了山歌表演、農村生活舞台劇,想讓大家看到峨嵋的新”聲”命!這一個晚上,我們就這樣在山區教堂的草地上,唱唱跳跳了一晚上,玩得很開心,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離開峨嵋後,第四天一早,我們繼續往南走,今天的第一站,我們要特地去拜訪一位據說是目前台灣少數碩果僅存的養蠶人~塗爸爸,塗爸爸的蠶寶寶農場在獅潭,他的聲音聽起來渾厚中又帶著一種堅持,塗爸爸告訴我們蠶寶寶的一生只有活到55天到60天,不過牠的成長速度非常驚人,而且別看小小一隻身長不過三、四公分的蠶寶寶,牠的吐絲量可是很驚人的,一生大約可以吐出一千到一千兩百公尺長的蠶絲,不過大家一定都和我們一樣認為牠吐絲是在嘴巴對不對?那就錯了,原來牠不是用嘴巴吐絲,而是在嘴巴下方一點點有一個專門吐絲口呢!

本來,我們以為養蠶寶寶應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從塗爸爸口中才知道,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曾經有人想來和塗爸爸學養蠶,塗爸爸也很大方願意把自己的養蠶技術傳給他人,但沒想到這些前來像塗爸爸取經學習的人,做幾天之後,就因為太辛苦而放棄了!至於讓塗爸爸堅持這個傳統產業不放棄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他說「這是屬於我們老祖先流傳幾千年的文化,如果沒有了真的很可惜,以後小學生想要認識蠶寶寶,是不是就只能看圖片了呢?」,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傳承文化的使命感,讓塗爸爸能夠堅持下去!

告別的塗爸爸,我們也即將抵達這趟旅程的終點,不過因為還有時間,所以我們決定在汶水老街逗留一下下,沒想到這一個小小的逗留,竟然還真的讓我們挖到了"寶貝",想知道我們在汶水老街上挖到了什麼"寶貝"嗎?

別稱:西濱公路
公路總長:約272.8公里
公路起點:台中市清水區
公路終點:屏東縣枋寮鄉
行經縣市: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