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集介紹



 
 
   Share on Google+

第10集 澎湖(下集)


澎湖群島由90多座島嶼所組成,散佈在大大小小島嶼上的燈塔也不少,大約有三十多座,其中位於吉貝島北方的「目斗嶼燈塔」,是澎湖群島中最北方的一座燈塔,這座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燈塔,同時也是遠東地區最高的銑鐵燈塔。

"目斗嶼"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聽都沒聽過,這也難怪啦,畢竟它是個面積約只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迷你玄武岩小島,位於吉貝島北方約七公里處,不過踏上這個迷你小島,卻讓我們意外的發現許多的驚喜,先不說四周清澈到可以看見海底珊瑚礁的湛藍海水,在島上的玄武岩石上和海面上,還有一撥又一撥的海鳥群,用牠們嘹亮悅耳的鳴叫聲,此起彼落的奏著歡迎旅人們的樂章,再配上舒爽的海風,讓人忍不住要誤以為踏入了一座世外桃源!

極具原始風貌的目斗嶼,周圍是澎湖北端的重要漁場,但是四周遍布的珊瑚裙礁,尤其與吉貝嶼之間的海域,深僅1公尺左右,屬於沉水海蝕平台,也因此在燈塔興建前,這裡常常發生沉船海難事件。直到1899年日據台灣期間,日本人在島上費時三年興建了這座塔高39.9公尺,並以不易腐蝕的銑鐵打造燈塔塔身,這才讓這附近海域的船難噩夢不再。

燈塔對一般民眾而言,可能僅是一個旅遊勝地,登高遠眺可以望見藍藍的汪洋大海,心曠神怡,但是對於駐守目斗嶼燈塔的六名燈塔人而言,這不只是一項責任艱鉅的工作,還必須忍受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原來這座燈塔建在礁石上,寸草不生,短短十分鐘就可「環島一周」,連種植蔬菜食用的機會都沒有,整個島上既無水、無電、無生產食物,完全必須仰賴進口和自給自足,駐守人員平日生活用水都仰賴老天爺下雨幫忙,靠著收集儲存的雨水,來燒飯、煮菜、止渴、洗澡,至於電更是珍貴,沒有電力設施,點燈全部仰賴發電機,因此要節儉著用,所以點燈時刻選在太陽下山、天色灰暗之際,島上大白天並沒有電力,就算去年已裝上小耳朵,也得等到日落時分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

在目斗與駐守燈塔已經快20年的曾大哥就說,剛來到這座孤島時,真是很不適應,當時小女兒才剛出生,卻因為腸套結而住院急救,他卻因為氣候不好無法回去陪在女兒而心急如焚,他說當時在島上看著海,眼淚就這麼忍不住流下來了,不過這麼多年下來,他不但已經愛上這種孤島的生活,甚至很樂在其中,還練就一身釣魚、游泳的好功夫,他說或許有一天他要退休離開這裡時,可能也會哭吧。

另一位同樣深深愛著澎湖的是澎湖的女兒張詠捷,詠捷是得過許多攝影獎的專業攝影家,十多年前原本在報社從事新聞攝影工作的她,因為不忍心家鄉的文化消失,毅然從台灣返回澎湖,投入母土文化的傳承工作。

這次詠捷要帶看不見的信廷挑戰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那就是教信廷拍照,別懷疑,盲人也是可以拍照的!為了讓信廷能夠感受到並且拍出真正的澎湖味,詠捷特地帶信廷和安祖坐著牛車前往用咾咕石所圍成的菜宅,當風透過咾咕石的縫隙吹拂在指尖、在耳邊跳動著時,我們彷彿聽到了海的聲音,正在和地上的植物們說著悄悄話,當陽光的溫度穿透雲層,輕輕的灑落在地上、在臉上時,也為看不見的信廷打開了心裡的光,按下了快門,那一霎那間,那些不曾在信廷的眼底留下的光影,卻深深地在他的心裡投下了光影。

風跟澎湖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澎湖的風讓澎湖人為農作物搭起咾咕石牆,澎湖的風也讓年輕人離鄉到外地就業,但是同樣的風,卻也吸引了外地的年輕人來到澎湖尋夢。 在這一集,我們在馬公島北邊的青螺濕地,就找到了一位從台灣南投來澎湖尋夢的風島浪人~張浩。

今年20多歲的張浩,外號風島浪人、澎湖小子,原本家住臺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南投縣的他,為了實現他的風帆(風浪板)夢想,便舉家遷居到四周都是海、具有「風島」之稱的澎湖定居,多年來,他不只多次出國為臺灣爭光,更是第一位在臺灣出生和培訓的本土風浪板奧運國手。

來自澳洲的ALEX,是張浩的啟蒙教練,他帶張浩進入風浪板的世界,也帶著張浩到澎湖尋夢,進而成為風浪板運動的專業選手。

熱情又好客的張浩和ALEX,看到安祖和信廷來,還特地為兩人安排了一堂風浪板體驗課,讓兩人用不同的角度認識澎湖風的迷人魅力。 本集的勝利,將在澎湖展開一場充滿驚喜的追風旅程,準備好了嗎?和我們一起揚起風帆、背起行囊,追逐風追逐太陽吧!風景。

別稱:澎湖群島、澎湖列島、菊島
面積:約127平方公里
海岸線:約320公里
島嶼數:90多個
公路系統:縣道201、202、203、204、205共五大公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