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故事的開端
以拍攝偶像劇【下一站,幸福】聞名的金鐘導演陳慧翎和該劇男主角吳建豪要在公視做戲了!這回,吳建豪升格擔任製作人,【那年,雨不停國】是他們的新戲,也是一個把連續劇當做電影來拍的企圖。陳慧翎的多年好友在看過片段後只說了一句:「慧翎,你已經超越下一站了。」
時間回到2009年冬天,導演陳慧翎拍攝偶像劇【下一站,幸福】的現場,一如往常,她在休息時間打開iphone上網收信,一篇來自陌生寄件者的故事大綱抓住了她的目光,讀著讀著,不顧身邊還有他人,她哭了。她知道這是一個不能錯過的劇本,於是立刻回信給對方,表明迫不及待想要開拍的意願。「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電影,那樣的氛圍,那樣的光影。」導演陳慧翎回憶。陳慧翎把這樣的感受告訴好友吳建豪,深深打動了他的心,慨然允諾擔任新劇的製作人、同時客串演出。於是,【那年,雨不停國】就這樣誕生了。
是什麼樣的感動讓這樣一位曾經創造台灣偶像劇最高收視率、集金鐘獎最佳導演、剪接和編劇於一身的導演落淚?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療傷的故事。
2009年九月中旬,距離莫拉克風災發生一個多月,公視節目部的四位編劇站在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的遺址上,心情與其說是沉重,不如說是被掏空了。放眼望去,視線範圍所及盡是一片黃土石礫,土坡的盡頭是光禿禿的山壁,很難想像地底六層樓曾經有一個村落,家家戶戶門前種滿了花;大拜拜完畢,村民分享著彼此精心準備的供品,不分你家我家;村中小學的操場裡,熱情的學生拉著外地來的新老師一起打籃球,只因為他們覺得她應該要多運動……。
現在這一切,都歸為黃土了。「我們在這裡,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編劇們自問。四個人是因為工作而踏上這片土地,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一年內,讓公視播出一部以莫拉克風災為背景的連劇劇。風災的故事不難寫,難的是到底要從什麼角度切入,才是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也才能發揮戲劇的最大功能?
經過大量田野調查與反覆討論,四位編劇決定以「重建之路上心靈的療傷歷程」作為劇本的出發點。接著要面對的是主角該選定什麼樣的年齡階層和身分職業。考量了製作時程、預算、角色的社會代表性和編劇本身擅長的戲路之後,大家決定以在風災中失去全家、必須到外地投靠親戚的青少年作為主角。
事實上,在這次的風災中,約有40位未成年孩子失去父母。劫後餘生的他們必須面對災難留下的恐懼和親人死亡的傷痛,除此之外,還要面對新環境的適應問題以及撫恤金所帶來的金錢糾紛。這些難題是一般人未曾經驗、甚至無法想像的。
試問,在最悲傷的時刻,生命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繼續前進?當所愛的人消失在世界上、只有自己倖存,活下去的意義與動力到底是什麼?人在悲傷中是否仍保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這些,都是【那年,雨不停國】想要討論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