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麼?死亡又是什麼?既然生命的另一端總是死亡,那麼到底我們來到世界走這一遭,又有何意義?「生命問答題」常是讓兒童大惑不解、青少年努力尋找的謎團,這次公視兒童影展以兩部動畫短片、一部紀錄片,試圖引導孩子思考這個「大哉問」。
《嘟伊答?》(Du Iz Tak?)是由美國插畫家卡森·艾莉絲(Carson Ellis)的同名繪本作品搬上銀幕。這部11分鐘的作品唯美浪漫,畫風細膩,然而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場景:一開始毛毛蟲走過來,發現了一顆小綠芽;接著昆蟲們開始交頭接耳,一面說著人類聽不懂的「昆蟲語」,一面因為小綠芽的長大而開始各種有趣的互動。
隨著四季轉變,小綠芽生長、茁壯、開花、凋零,昆蟲們也經歷了結蛹、羽化、安居、掠食......等過程。終於,在白雪茫茫中,大地歸於寂靜;然後冬去春來,小綠芽由一而十,由十而百,再度欣欣向榮,生生不息。
從大自然的循環,進階了解「死亡」是「再生」的開始,瑞典的8分鐘動畫短片「世界上最棒的葬禮」則從孩子的眼光詮釋了「死亡儀式」的意義。這部片也是由瑞典繪本搬上銀幕,三個孩子在遊戲時組成了一個葬禮公司,幫找到的小動物辦喪禮。姐姐負責挖坑、埋葬,大弟負責寫詩弔祭;什麼都不懂的小弟則只需要負責「哭」。
第一位「死者」是死掉的小蜜蜂,接下來則有田鼠、公雞、死魚、黑鳥和兔子。從一開始三人只是把辦喪禮當作是遊戲,很努力的尋找「大型」死者,到最後真正目睹生命在眼前的消失,三人都漸漸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大事,悲傷之後還要繼續生活,而面對死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重死者,並且好好道別。
這部片跟一般討論生死主題最大不同的是,它以「動物喪禮」淡化了死亡的悲傷,童稚的討論令人會心一笑,最後的結尾孩子們玩膩了喪禮遊戲,又去尋找其他的樂子了!這不也正是死亡的真相:即便難過,活著的人仍要快樂的度過每一天。世界不會因為某人死亡而停止轉動,不是嗎?
最後一部「小小獵人」是荷蘭紀錄片,導演艾里斯.格羅布拍攝了一個獵人家庭的日常。永恩兄弟常和爸爸一起去打獵,對他們來說,自己要吃的肉類就要自己捕捉,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因此永恩在爸爸的指導之下,要學會尋找動物足跡、在幽暗的森林中狩獵、切割清理野生禽畜的皮毛與內臟,並且做成食物。這一切雖然危險,但是卻也刺激有趣。
對許多城市孩子來說,「獵殺」野生動物看似殘忍、是對生命的荼毒,但是在依靠野生動物維生的傳統獵人家族眼中,卻自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在意肉類的來源,只吃自己狩獵的食物。他們認為:狩獵的生命,是曾經在森林中自由自在、快樂生活過的動物,反而我們自市場買來的肉類,生前從未自由的生活過,只是圈養在小範圍裡度過短暫的一生。人類為了殺之取肉而豢養牠們,比起獵人,哪一種又堪稱仁慈呢?
所謂「死有輕於鴻毛,而重於泰山」,所謂「人死留名虎死留皮」。這幾部「生命問答題」參展動畫、電影,藉由不同的主題討論生死議題,是很棒的思考機會,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