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大未來

2017

環顧台灣 1600 公里長的海岸線,有藻礁分布的不到 50 公里,其中只有桃園,擁有連續 27 公里的藻礁地景,不過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打算蓋在這裡。數十年的能源需求與數千年的藻礁,如何選擇?

2017

天然氣的奇幻旅程

有種物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少不了它。它遠從印尼、馬來西亞、澳洲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從零下 162 度的冷凝狀態,緩緩釋放,穿過兩百多公里的海管、陸管,串連成一條供應發電廠、工廠、住家的能源動脈。在能源轉型的過渡階段,正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6

藻礁戰役

1999 年,公視首度空拍桃園藻礁,在學者眼中地景最壯麗、生態最活躍的一段。2001 年,觀塘工業區和大潭電廠興建連續突堤,藻礁一些被工程挖除,一些被漂沙掩蓋。2016 年,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將在這裡填海造陸 77.2 公頃,揭開藻礁保護與能源布局的艱難戰役…

2014

藻礁的選擇題

提到「珊瑚礁」許多人都不陌生,它創造了海底的繽紛燦爛。相對的「藻礁」卻很少人聽聞,它是由藻類層層堆疊而成,全世界相當稀有。台灣的桃園海岸就有發達的藻礁,原本有 27 公里長,現在卻減少到只剩下觀音、新屋4公里還有生機可言,該把它劃為保護區或保留區,爭議不斷...

2013

觀新藻礁

桃園海岸以藻礁地形為主,直到 1998 年,學者才發現它的存在。藻礁的形成,蘊藏了地質、水文、與氣候的密碼,古石門溪沖刷而成的礫石灘,提供穩定的底質,海水帶點泥沙的水質條件,讓造礁速度快的珊瑚生長受到限制,珊瑚藻類反倒欣欣向榮。
污染,是藻礁惡化的關鍵,大潭電廠以南,觀音鄉和新屋鄉的藻礁,雖然狀況不佳,但相較於大潭電廠以北的,已經算幸運了,樹林和富林溪口的藻礁,更是慘烈,礁體被染成褐色,生態滅絕,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生命、完全死寂的海岸,所承受的污染有多麼沉重。

2012

搶救藻礁大作戰

夜幕低垂、萬籟俱寂,海洋生物,卻才要開始牠們的派對時間!走下潮間帶,翻看礁石,每一個小潮池,如同一座小世界。阿拉伯寶螺、小朋友喜歡的派大星,在礁石裡優雅漫步。貼著礁石的綠色小星星,則是會發螢光的海葵。
但四面八方湧入的紅色海水,不定時地,浸染了牠們的居所。突兀的橘紅色礁石,在海岸不斷擴張,海,也逐漸寂靜。

2011

紅色警戒

在桃園、台中、彰化、雲林、高雄等工業區密集的地方,我們經常會發現,工業區排放廢水的河流充滿異味、五顏六色,甚至有許多白色泡泡。但是這些河流,以前可能是當地居民牽牛汶水、浣衣洗菜,又或是跳水遊憩的乾淨小溪...

2008

虛幻新世界

填海造陸,曾經是人定勝天的象徵,人們想往大海擴張領土,發展新世界,這個人們創造出的夢想世界,是實?是虛?得到什麼?又付出什麼呢?

2007

環境事件簿-中油埋管工程 摧毀萬年藻礁

2002

戀戀珊瑚礁

「二十年後珊瑚有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為什麼有上億年歷史的珊瑚會開始上演一場失蹤記呢?這個推測會不會成真?或許這個時候是該去探望那些久違的海洋朋友們,看看多年來 他們過的如何

2001

探索藻礁

台灣目前藻礁的分佈,除了觀音海岸,就只剩下南台灣的墾丁風吹沙,以及北台灣石門、三芝、淡水之間的海岸,還保有部份的藻礁地形,它們的年紀從上千年到上萬年,是屬於冰河時期的古老記憶,究竟藻礁是什麼,又怎麼生長呢?

2001

再見藻礁

第一次在桃園觀音海岸發現這片礁岩,是在民國 83 年,依照自己的經驗判斷,這應該是由石珊瑚死亡鈣化後累積形成的珊瑚礁地形,但是從腳底持續傳來的那種「不太堅硬」的觸覺,卻又與珊瑚礁的質地有所出入,當時心中出現了兩個疑惑「這真的是珊瑚礁嗎?」、「台灣西部沙質海岸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地形?」事後請教多位生態專家,也查閱過許多資料,卻找不到答案。

1998

桃園觀音海岸 空拍廢水污染海洋

更多藻礁報導請見 我們的島網站
搜尋『藻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