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桃園沿海,典型西部沙灘海岸前緣,有著台灣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的藻礁地景,從竹圍漁港到永安漁港,綿延 27 公里。

同為由生物體建造的「生物礁」,珊瑚礁色彩繽紛、形狀多變,相對於浮潛時醉心於珊瑚礁之美,藻礁則顯得沒那麼亮眼,大家對於藻礁的認識,較為陌生。

白天寧靜 藻礁生態系黑夜登場

黃昏時分,大人牽著小朋友的手走向藻礁前緣,看西沉夕陽把天空染成紅色,在趁天還沒全黑之前調頭回家。退潮時刻,黑夜降臨才是最熱鬧的時刻,看似寧靜的藻礁化身為熱鬧的生命舞台,夜行性的生物現蹤覓食,每個潮池都能發現驚喜。

研究藻礁生態長達 12 年,讓劉靜榆博士獲得「藻礁媽媽」的稱號。她說藻礁的結構像千層派,內部的孔隙正好可以容納不同種生物棲息,是「生命的聚寶盆」。優勢物種是藻礁土霸主-兇猛酋婦蟹,棲息在孔隙中,牠會用螯挖取較軟藻礁塊,把牠的「家」整理得更舒適。一些底棲生物跟魚也會啃食造礁石灰質。

長期研究珊瑚生態的陳昭倫博士盛讚此地是「台灣大堡礁」。他與劉靜榆博士到現場勘查時,發現一級保育類特有種-柴山多杯孔珊瑚,他認為藻礁對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重要性不可取代。

多年來研究人員與當地居民,陸續紀錄到裸胸鯙、細足鈍額蟹...等上百種物種,以及尚未被命名的新物種。

豐富生態猶如「天然的大冰箱」,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葉斯桂理事長說藻礁海岸是加菜的好地方;早年物資缺乏,沿海居民在此抓螃蟹、撿珠螺、海瓜子,就是最鮮美豐盛的海味晚餐。此外,每年 4 月到 10 月,居民會到藻礁前緣放網,待退潮再乘特製的輪胎浮具收網,捕捉洄游性魚類。

隨著現代化船隻過度捕撈,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加上工業區偷排廢水污染海洋,放網捕魚期愈來愈短,收穫也逐漸減少。農業局在桃園海岸設立告示牌,告誡海岸底棲生物恐受污染,請勿食用。零星居民在藻礁前緣放網的畫面,無聲道盡桃園海岸的隱憂。

哪裡看得到藻礁生長

作為生物多樣性的熱點,藻礁在台灣其實是非常稀有珍貴的地景。環顧台灣 1600 公里長的海岸線,,唯獨桃園海岸有連續長達 27 公里的藻礁地形,為什麼藻礁這麼稀少?藻礁的形成需要什麼特殊條件?又有何珍貴之處?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得回到藻礁初生之際。

藻礁之生:天時地利配合 十年只多一公分

時光倒回藻礁初生,是天時地利諸多巧合,才得以造就今日綿延 27 公里的桃園藻礁地景。要讓藻礁順利生長,當地環境得符合堅硬底盤、適當的水質兩大條件。

首要條件是堅硬的底盤,像蓋房子需要穩固地基,造礁生物也要穩定的底質相輔相成,才能順利附著生長、鈣化。桃園海岸堆積的古石門沖積扇大量礫石,提供造礁生物穩固的生長基礎。

圖說:就像混凝土黏結鋼筋,蓋起萬丈高樓,珊瑚藻以世代交替的方式,一點一滴膠結,層層堆疊,才形成礁體,結構有些緊密,有些鬆散,孔隙相當多。 / 照片提供:王士偉

擁有穩定底質、有造礁生物附著後,如何決定這個「風水寶地」會成為藻礁海岸還是珊瑚礁海岸?

水質、水溫、深度與含沙量等環境條件是這一輪的考驗重點,其中「含沙量」是生成藻礁或珊瑚礁海岸的關鍵因素,造礁珊瑚對環境的要求比殼狀珊瑚藻高,在含沙量低、水質乾淨的環境才能生存,殼狀珊瑚藻則可以忍受含沙量較高、水質變化大的惡劣環境。桃園海岸一開始有藻礁與珊瑚礁共同生長,但因沙丘地形發達,導致海中含沙量偏高,限制珊瑚生長,正好成了殼狀珊瑚藻絕佳的生長環境,於 4500 年前逐漸取得優勢。

圖說:淡紅色的殼狀珊瑚藻是造礁的大功臣,春天與冬天是生長最繁盛的季節,尤其在桃園藻礁的前緣,可以觀察到整片紅色的礁體。 / 照片提供:劉靜榆

造礁生物的生長速率相當緩慢,多數珊瑚每年約僅增長 1 公分,藻礁更是龜速,約每十年才增加 1 公分。桃園藻礁的礁體平均厚度約有 4 公尺,是七千年來緩慢累積的珍貴產物。

二十年開發破壞千年生態 桃園藻礁摧殘史

1998 年 桃園藻礁海岸原貌
2000 年 台電整地開闢大潭電廠
2005 年 海岸工程陸續施工藻礁海岸遭到破壞
2010 年 海岸工程完工,已經陸續產生突堤效應
2015 年 北側海岸淤積,南側海岸侵蝕

寧靜藻礁在桃園海岸遺世而獨立數千年,學者尚未研究前,這片特殊地貌一直被誤認為是珊瑚礁地形,直到 1998 年台大海研所戴昌鳳教授的研究團隊,首次揭開桃園藻礁海岸身世之謎。

然而,近二十年來,這片海岸承受了開發破壞與廢水污染的摧殘,透過鏡頭,讓我們回顧桃園海岸的變遷,以及藻礁的變化。

二十年間,藻礁怎麼了?

  • 1998 年
  • 2001 年
  • 2002 年
  • 2007 年
  • 2008 年
  • 2014 年
  • 2016 年

1998 年,我們的島紀錄到工業廢水排放到附近海域,影響藻礁生長。

2001 年,觀塘工業區正式動工,東鼎公司計畫分期開闢天然氣接收專用港,填海造陸 5 公頃,部分藻礁被覆蓋掩埋,後來開發計畫因財務危機停擺。

2002 年,台電大潭電廠在觀音塘尾海岸,進行冷卻水的進出水道工程,破壞部分藻礁,並產生突堤效應,海岸出現淤積及侵蝕現象。

2007 年,中油從台中港設置天然氣輸送海底管線到桃園大潭電廠,規劃與施工過程沒有避開藻礁,導致長達三公里的藻礁與防風林被開腸破肚。

2008 年,環保署稽查到觀音工業區聯合污水處理廠,長期違法繞流偷排未經處理的廢水,環保署追討廠商不當利得 7 千 7 百多萬元,經濟部 147 萬多元。

2014 年,大潭電廠以南、永安漁港以北,396 公頃的範圍,劃設成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

2016 年,大潭藻礁區域被規劃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計填海造陸 77.2 公頃,延伸的堤防長達 4280 公尺,部分藻礁再度暴露在填海開發,以及被突堤效應淤沙掩埋的威脅之下。

除了填海造陸,開發破壞,造成部分藻礁直接消失,污染廢水也讓藻礁慢慢失去生機,而突出海岸的人工結構物,更讓藻礁海岸,面臨地形地貌的變遷。根據劉靜榆博士估計,27 公里的桃園藻礁,75% 已遭嚴重破壞,大園跟觀音北段幾乎死亡,僅存 25% 仍逆境求生。

今昔對比

大潭電廠的冷卻水進出水口工程,直接在藻礁區開挖,導流堤形成突堤效應,逐漸造成進水口與出水口之間的藻礁區,北側被泥沙覆蓋,南側海岸侵蝕。

1999 年
2004 年
2008 年
2017 年
2008 年
2013 年

南側侵蝕,最大退縮距離已超過 100 公尺,必須以石塊蛇籠與消波塊,來防護海岸

2000年
2017年

北側泥沙淤積,昔日藻礁海岸,部分已經成為沙岸。

非核減碳,是台灣未來的能源方向,在能源轉型的這條路上,天然氣扮演著橋接的重要角色,政府預計 2025 年有 50% 的電力,將來自於天然氣。

2016 年中油以 22.8 億併購東鼎公司,預計在大潭海岸,打造 300 萬噸容量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供氣給大潭電廠,計畫包含填海造陸 77.2 公頃,以及興建北堤 4280 公尺,南堤 800 公尺的觀塘工業港。

預定地其中一區,就位在 1999 年通過環評的觀塘工業區,而觀塘工業港的環評也早在 2000 年通過,不過開發計畫最後因為財務問題暫停。如今事隔多年,必須重新進行環境差異分析,然而藻礁生態的重要性,未來能源需求狀況以及替代方案,引發各方爭議與論戰。

1999 年通過環評,
需要重新評估嗎?

  • 桃園在地聯盟 潘忠政
    觀塘工業區 17 年來沒辦法開發,應該解編,重做環評。
  • 中油發言人 畢淑蒨
    已經送交環境現況差異分析資料給環保署審查,也提供藻礁生態的影響評估報告,未來會依審查意見持續進行說明和補件。
  •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 蔡雅瀅
    已經發現新事證 (柴山多杯孔珊瑚),依照行政程序法 123 條,可廢止當年的環評審查結論。
  • 環保署綜合計畫處長 劉宗勇
    中油預計開發的區域,有發現藻礁或珊瑚生態的衝擊,目前依照環評法第 18 條規定,要求中油提出因應對策,並辦理現勘。

大潭藻礁生態系
的重要性?

  •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 劉靜榆
    開發案以大潭為中心,填海造陸之後,它的突堤效應又影響了南北兩側,還有生態的藻礁,會在這次的工程裡面,全數毀損,台灣就沒有藻礁生態系。
  • 前中油董事長 陳金德
    藻礁,台灣北部石門 一直到墾丁都有,我們現在就是選擇,因為它不是一點點,從北到南都有
  •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林幸助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所在的地方 ,生態並不豐富,因為過去突堤效應的破壞,預定地上的部分區域被泥沙覆蓋,生態沒有觀新保護區那麼多樣。
  • 桃園在地聯盟 潘忠政
    殼狀珊瑚藻一年四季都在造礁,春天特別旺盛,怎麼會是科學數據下的沒有生態。
  • 中研院研究員 陳昭倫
    有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對於解釋藻礁演化歷史很重要,相信這裡有滿大的族群存在。
  • 臺灣濕地學會常務監事 陳章波
    柴山多杯孔珊瑚是一級保育,那是因為當年在柴山才看到,現在這裡很多,其他地方找找,都有的話,要不要降級?
  •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林惠真
    你要看生態有多豐富,看它的頂級消費者有多少。
    裸胸鯙是肉食性魚類,在這生態系是頂級消費者,所以這裡數量很多的裸胸鯙,證明生態是非常豐富的,才能夠支持牠們在那邊生活。

能源轉型路上,
第三接收站不可或缺?

  • 能源局長 林全能
    到 2025 年要達到 50% 天然氣發電比例,我們這樣的輸儲設施還是不夠。
  • 中油代表 畢淑蒨
    為了盡速改善空污, 2021 年穩定的供電,觀塘工業區是唯一的選擇。
  •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莊秉潔
    能源安全上,不應該把那麼大的機組發電量集中在大潭,要分散。
  • 台大社科院風險中心研究員 趙家緯
    台灣 2050 年天然氣發電的比例,要從 2025 年的 50% 下降到 35%,使用量只剩下五成。

非觀塘不可?
有沒有替代方案?

  • 桃園在地聯盟 潘忠政
    我們認為台北港或者是林口電廠是替代方案。
  • 桃園觀音心在地協會 戴兆華
    如果在台中港可以減少 160 億的支出,選擇台北港可以減少 260 億的支出。
  • 前中油董事長 陳金德
    沒有替代方案。重新找地方申請,不只環評,還有海岸管理法的問題,時間上來不及。
  •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莊秉潔
    觀塘整個冬天可能有好幾個月,船都不適合進出,建議中油把接收站移到台北港的南北側。
  • 台大社科院風險中心研究員 趙家緯
    中油在台中接收站二期、三期,可以補足第三接收站,短期內沒有辦法提供的量。
  • 中油代董事長 楊偉甫
    怕影響第三接收站建設的時程,我們必須要證明,可以對這些保育類的動植物做最好的保護或者一些補償措施,我們希望評估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替代地點。
  • 經濟部長 沈榮津
    把藻礁移除復育,希望藻礁到旁邊的復育區,讓藻礁繼續存續,復育和建設同時進行。

天色漸亮,滿潮時分,海水再次覆蓋了藻礁,海面上看似空無一物,海面下的世界,依舊精采豐富,我們將如何選擇,給藻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