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愛惠
六○年代,一群來自「下港」的「出外人」,如何在台北討生活?李岳峰導演以自身的「出外人」經驗為基礎,鋪衍出那個年代為了求發展,由鄉村到都會謀生的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命故事。這個屬於「新台灣人」的故事,其中多多少少都有您我的影子 ......
Part 1:成戲前後
李岳峰導演拍過的《後山日先照》,至今仍是公視膾炙人口的好戲。之後他拍《家》,也是叫好又叫座。兩部戲的年代自台灣光復到民國50年左右,題材主旨都在呈現台灣多族群交融共處,過程容或有矛盾和衝突,但最後終能以「愛」為依歸。
「出外人」鹹酸苦甜的生命故事
今年 3月,李導演再度於公視頻道 推出《出外人生》。這部連續劇也是以台灣多族群為劇中角色,而年代則從民國53年開始。故事描述一群來自「下港」的「出外人」,如何在台北大都市討生活、和周圍的各色人等的愛怨情仇、二十年後他鄉變故鄉、外地人成在地人的故事。
李導演說,並非他個人偏愛處理族群題材,而是台灣一直就是個多族群的社會。台灣是海島,千百年前即有海洋民族遷徙來台,他們是島上最早的「出外人」。之後,更有海上強權的殖民,甚至是經歷戰禍湧入的難民。
面對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台灣這片沃土,總是如慈母展開雙手接納他們,提供來者安身立命的所在。
台灣多山,高山溪谷阻隔了交通,人們的經濟活動往往受限於環境,為了發展,不得不向外找機會。於是,南來北往,東奔西跑,離鄉背井討生活的人便充斥在各個都市中。而這些出外人,他們的精神是拚了又拚,為了討口飯吃,他們的意志是不斷往前,衝了再衝!
李導演自認是「出外人生」的縮影
民國35年出生的李岳峰,在58年時赤手空拳自高雄北上,從此落戶台北。他本身就是「出外人生」的一個縮影。所以,這次製作《出外人生》電視劇,在時間的縱軸上,對族群議題有後續的敘述;在空間的橫軸上,則著眼台北後火車站到大龍峒的龍蛇雜處;在人物角色的刻劃上,則更是李導演看過、交往過的種種人事的起伏......。
來台北後,李導演因為個人的興趣,進入電視圈。
同時期上來的家鄉朋友,有人被職業介紹所騙了,有人「十做九不成」。眼看著一些女孩,從餐廳端盤子、倒酒,一步步被誘往人肉市場。李導演說:「大都市裡什麼都有可能。中南部上來的人,有人默默打拚,有人不擇手段,形形色色所謂『出外人生』,什麼職業都一樣,出外到異鄉,都需要經歷一番奮鬥過程。那年代中南部上來的出外人,大多集中在後火車站,因為那裡有職業介紹所。我本身就是在那個年代走過那一段人生。我看了很多,過程也很多感動,很高興能透過戲劇去回憶它 ......」
其實,李導演的「命運」本就帶著傳奇的色彩,有強烈的高低起伏。他七個月大時,父親因二二八事件被亂槍打死。三歲時母親離家,祖父母拉拔他長大,給予他溫厚的親情。但他個性叛逆,不到二十歲,就把祖父留給他的大筆遺產花用殆盡。所以,當年他兩手空空來台北,就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只能一直向前衝。
最低潮的時候,他曾在夜市擺攤,因而結識了講古的、拉皮條的「街仔人」。拍片時為了要調度臨時演員,他到台北大橋下去找人,結果看到人力市場內「作土水」的、釘板模的、搬貨擔磚的外地人。想起過去的年代及這些小人物,他很懷念,也有淡淡的感傷。
故事醞釀期間李導演痛失親密伴侶
「根據統計,大台北地區的人口有三分之二來自外地。現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人,當年來到台北打拚,努力工作的話,都可以賺到錢。那是台灣人不分血緣背景,共同創造經濟繁榮的年代。近年來一些八點檔電視劇都以豪門內鬥為架構,事實上大部份的社會是由中低階層人士所組成,公共電視希望能反映現實人生。」公共電視委製組的張朝 晟組長這樣說。
大約三年前,李岳峰導演就在醞釀,要把這些人物和自己的經歷編成戲劇。他最早是和太太李美華一起發想的,很多情節都是夫妻倆在夜裡促膝長談出來的,通常是飲了小酒的李導演滔滔不絕,李太太就趕快拿紙筆記下來。故事的雛型就這樣漸漸形成,兩人也一心籌備著這部戲的劇本。但沒想到,就在李導演還在拍華視的《舊情綿綿》時,身體一向健朗的李太太,卻在 2005年8月因急性腎衰竭病逝了。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李導演哀慟欲絕。而旅居英國十二年、修了三個學位並在精品店擔任經理的女兒李怡慧,決定返台協助父親,並繼承母志,出任《出外人生》的統籌工作。
劇中對女性肯定源自妻子默默付出
李導演在台北的奮鬥人生,事實上都是與妻子攜手並肩走過的。兩人雖然在高雄是高中同學,但在校園內僅止於認識,卻在台北的建成圓環再次重逢,女方留給男方一張名片,因而結下姻緣。民國60年,兩人結縭,育有兩男一女。
為了讓丈夫無後顧之憂,能全力投注電視工作,家內諸事都由李太太一肩挑。李導演承認自己年輕時對孩子沒耐性,脾氣火爆,而太太則是付出很大的耐心;日子不好過時,太太也幫忙賺錢,擺攤代客穿耳洞。李導演不勝感慨地說:「有時覺得自己不如一個女人,女人默默地做,撐持一個家,完全不求自己代價。台灣女性對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出外人生》劇中,幾個女性角色也都展現了不同型態的堅毅勤勉,是李導演對台灣女性及自己太太高度的肯定。
有女繼承母志,李岳峰重得好幫手
李怡慧回憶起以前的生活,說:「小學五年級前都還很辛苦,爸爸每天很晚才回家,他第一次和我一起切生日蛋糕是我十九歲那年。媽媽非常節儉,能搭公車時絕不坐計程車,我們至今仍保持著這個習慣。」
但在拍戲時,為求戲好,不論場景的搭建或道具的購置,李怡慧卻深知爸爸的標準,一點錢都不敢省。這次為了《出外人生》,在林口耗資兩百萬搭建了大雜院的景;一場戲裡有西瓜攤,為了戲,冬天裡買不當令的西瓜就花了兩千多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