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林彥輝
Crossover「跨界合作」,指的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合作。跨界一詞在更多的時候,代表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將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對照、反省、互補、滲透融合,從而產生立體的視野。
「轉山」的作者謝旺霖,在書的自序中,寫下「因為,我懷疑……」。
謝旺霖時常懷疑存在的價值,反覆尋找生活的信念。大三那年,他失戀了,「想去一個遙遠的地方,不再有思念」,展開西藏單車苦行。生病,恐懼,失落,軟弱,挫折與不安,孤獨與絕望,他不斷的與自己對話,期望創造另一個新的可能的自我。
雲門2助理藝術總監鄭宗龍,在30歲時到印度北方的喀什米爾。這個印度、巴基斯坦、中國交界的火藥庫,曾爆發多次領土爭議戰爭。在這片向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危險之一的土地上,鄭宗龍在平靜無波湖上的船屋,聆聽大地的氣息。「想去流浪,不為尋索什麼,只是為了卸下長久以來偽裝的盔甲。」
謝旺霖與鄭宗龍的生命原本平行,但因「流浪者計畫」而有了交集,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談「流浪」,「流浪」累積了他們創作的能量。驗。
公益旅行家褚士瑩,走過八十幾個國家。覺得流浪是把自己放在世界上,看看有什麼事情會發生。旅行則是有主題,有要追求的東西在原來的生活中找不到,所以才要到遠方去尋找。人應該像候鳥一樣,知道要回到哪裡去,不是不斷的漂流。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長期推動台灣及全球荒野保護工作。他認為大部分的人沒有太多連根拔起的勇氣或力量,他們希望還是有個定點。
褚士瑩與李偉文相信的是「留下」,用時間沉澱信念,愛他們的一方天地,以他們的熱情。
作家劉克襄,學新聞,迷賞鳥,瘋狂追鳥的行徑被封為「鳥人」,透過旅行觀察生態、環境、人。文創工作者王浩一,學數學,透過歷史、美食、建築、老樹等不同視角,為台南書寫城巿文化。
劉克襄與王浩一是老朋友,劉克襄邀王浩一同遊台中第二巿場,王浩一則回報台南的建築和老樹,他們從台灣的歷史出發,談到未來的城市想像。
「人間相對論」每集藉由兩位不同領域的來賓,在主持人楊照的穿針引線下做跨界對談。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軌跡,不同的觀點,有著一樣的熱情與堅持。「人間相對論」讓我們看到豐富的生命姿態與人生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