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市西北角大龍峒的保安宮,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福建閩南的先民,從家鄉將守護神保生大帝請到臺灣來,取名保安宮就是保佑同安人的意思。建於清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是為臺北三大廟,可想見從古至今的興盛與歷史定位、如今大龍峒保安宮儼然成為一座宗教藝術殿堂。

初期的保安宮只是簡單的木造小庵,直到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正式重建,佈局一座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建築。1985年大龍峒保安宮由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更在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也是臺灣唯一一個獲獎的民間單位。由國際古蹟保存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從建築修復意義、修復材料、工匠技藝、對地方貢獻與文化傳承,都是評分的標準。又在非聯合國成員的條件下,從九個國家,二十二個參賽中脫穎而出,大龍峒保安宮獲得此獎,對臺灣來說意義深遠。

大龍峒保安宮歷經多次的重大復修,其中又以民國八十四年,重啟有史以來最大的修復工程,當年使用傳統工法與現代科技並進的技術,保存了保安宮過去歷史的樣貌。還能看到傳統匠師為了對場而展現的工藝水準,及匠師間的比試技藝,讓建築呈現相異而不突兀的美感。特別的是建廟初期、匠師在沒有科學儀器輔助下,鬼斧神工的刻出完整的八角形龍柱,迄今依舊屹立不搖。

正殿走馬廊下的七幅壁畫、是已故國寶級大師潘麗水的彩繪壁畫,這些壁畫因為曝露在室外加上臺灣氣候潮溼的原故,損壞不一,尤其正殿東面的壁畫,被東昇的太陽與南風吹撫,破損的程度就比其他面壁畫更為嚴重。保安宮極力保護原畫原貌,特別在1996年邀請澳洲壁畫修復專家來臺協助,壁畫修復工程這十幾年來也一直持續進行中。

公視「極致-大龍峒保安宮」影片,帶您一窺這美麗藝術傑作的多元樣貌,摒除保安宮原初存在之宗教祈求庇佑功能外,更希望透過古蹟修復觀點,引導觀眾靜靜欣賞大龍峒保安宮的建築美學,進一步感受到古蹟保存即是對先民的生活、文化資產的尊重,也是樹立典範保留臺灣之美,走向國際的一個指標。

影音介紹

video

攝影篇

繪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