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女與石花菜

石花菜主要生長於潮下帶,因其富含藻膠,具很高的經濟利用價值。長期來,龍洞灣的婦女就以簡單的浮潛裝備,依靠人類生存的本能,練就水下憋氣徒手採摘石化菜的技巧,海女的生活方式,已成為海洋資源永續的指標案例。

澎湖抱礅

退潮之後,阿英阿嬤拿著簡單的工具,趁著海水還沒有到達最低潮位的時候,趕緊進行石礅遷移,當石礅擺置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進行拆礅抓魚。阿英阿嬤以傳統的方式守護著這一片海田,讓海洋資源得以延續。

彰化牡蠣田

泥灘地上的牡蠣,仰賴潮水帶來營養物質、生長茁壯,海岸居民每天的生活作息,也跟隨著海水潮汐漲退的節奏,獲得生命延續的養分。近兩百年來,大海潮浪就像是啟動人與生物融合、交互影響的機制,世代互利共生。

彰化耙蛤

退潮之後,泥沙灘地成為尋寶者的天堂,除了鳥類、蟹類出來找食物吃,還有人類也群聚在灘地上彎腰挖寶藏,這裡是人與生物共同的免費餐廳,海岸居民帶著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從大海帶回豐盛的一餐。

金門耙蛤

在烈日下,金門老一輩的婦女,以鐵耙子在泥灘地上,耙出一粒粒的環文蛤,除了自己享用以外,還可以帶到市場販售貼補家用。如果海岸環境沒有被破壞,潮水循環沒有被阻斷,後代子孫就得以持續獲得大海賞賜的恩典!

金門石蚵

金門的石條養蚵,相傳約有四百年的歷史。蚵喜好河口海岸地帶的環境,因為附近水域的浮游生物與有機碎屑相當豐富,蚵就以鰓過濾海水中營養物質,因此,兼具淨化水質的特異功能。所以,養蚵、吃蚵也類似於拯救海岸環境。

花蓮撈鰻魚苗

每年冬季的夜晚,海岸河口總有人點著燈、拿著三角細網,忍受冷冽寒風,浸泡在冰冷海水中,只為了小小一尾鰻魚苗。這些鰻魚苗是從太平洋深處海溝,隨著洋流漂游半年左右,正準備從河口溯源而上,進入成長之地。

蘭嶼飛魚文化1

拼板舟、飛魚,是蘭嶼的文化與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十人大舟划向夜晚的海,再點燃一束火光,讓飛魚靠近拼板舟,以手操網撈取,這是台灣目前最寶貴的海洋文化,也是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的典範。

蘭嶼飛魚文化2

蘭嶼達悟族人,在捕撈飛魚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禁忌與祭儀,這是敬天、畏海、感念飛魚成為族人食物,讓族人的生命得以代代延續的文化。近年來,新生代族人也陸續回到部落,學習流傳的生活智慧,傳承古老海洋文化的精髓。

蹦火仔漁法

「蹦火仔」傳統漁撈方式,是利用磺土加水之後,產生乙炔氣體,當漁民發現魚群之後,再點燃氣體、產生光與聲音,大批青鱗魚可能是趨光或驚嚇,同時躍出水面,漁民趁機捕撈,這種北海岸獨特的燈火漁業,正逐漸沒落中。

鏢旗魚

在海浪與強風的掩護之下,站上鏢魚台、手持鏢魚槍,全神貫注,奮力擲出魚鏢,精準刺進海面表層的旗魚,鏢旗魚是匯集勇氣、技術、運氣於一身的傳統漁撈工作,也是成為海上漁人的認證方式之一。

定置漁場

定置漁業是一種古老的漁法,以定置陷阱的概念,引魚入甕,在不同的時代,延伸出不同的裝置,目前在台灣近岸佈放的大型定置網,日夜等待各類魚種入網,因此造就了高漁獲量、高經濟收益,也是海洋資源榮枯的檢驗場。

飛魚捕撈

每年農曆三月左右,飛魚會集體洄游到台灣附近海域產卵,全世界紀錄到的飛魚種類約有五十二種,台灣就發現了二十一種,資源量相當豐富,不過當漁業技術愈先進,大量捕撈之下,族群量日愈減少,對於整體海洋生態系的影響,難以精確評估。

西巴丹島

西巴丹島,位在世界海洋種源中心的金三角地帶,這片珊瑚礁海域有數千種魚類,數百種珊瑚,是世界十大潛點之一,因採行遊客總量管制,海域禁止漁業行為,島嶼週邊環境受到嚴格保護,是國際海洋島嶼保育工作的典範。

與大翅鯨共游

大翅鯨每年會從寒冷的極地,遷徙到溫暖的海域進行繁殖、撫育幼鯨,牠們很愛唱歌、經常躍身擊浪,還會利用尾鰭、胸鰭大力拍打水面,攪動水花、製造聲響,這些吸引人類、令人驚聲尖叫的生態行為,人們還無法完全了解。

與鯨鯊共游

鯨鯊是海洋中最大型的魚類,牠神秘、巨大、又溫馴,顛覆一般人對於鯊魚的駭人印象。不同地區的人們,對鯨鯊各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因此造成鯨鯊在長達數千公里的洄游路徑上,必須面對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與危機。

軟絲產房

頭足類是大海裡最聰明的生物之一,牠有非常發達的腦神經系統及感官系統,牠可以控制體表毎一個色素細胞的變化,產生不同的花紋以及不同的身體姿勢,這也是牠們互相溝通的語言之一,尤其在產卵期間的行為更加豐富。

飛旋海豚

猶如海中精靈的鯨豚,每一次的跳躍、水面翻轉、潛泳行為,總是緊緊揪住每一個人的目光,賞鯨是人與生物和平共處的一種模式,漁民可以從觀光賞鯨的活動中,取得生存資源,鯨豚也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安全存活。

瓶鼻海豚

與海豚在自然海域共游,是許多人的夢想,能夠近距離觀察牠們在淺海域覓食、嬉戲、悠游的行為。如果真能獲得接納,兩種不同的物種,在同一個時空相處,感受彼此的善意、默契、信任,這是人與其他生物共存的至高境界。
影像提供:鎌田奈夕

綠島獨木舟

小學畢業生划獨木舟環綠島,在過程中可以感受海的脾氣,學習與大海的相處之道,同時也能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以及團隊默契。經過浪濤的洗禮、毅力的考驗之後,拿到了人生第一張畢業證書,這是大海恩賜的禮物。
影像提供:簡毓群

蘭嶼大船

2011年7月,蘭嶼達悟族人完成了一艘18槳大型拼板舟,從蘭嶼出發穿越黑潮、巴士海峽,沿著台灣海峽北上,拜訪台灣南部與西部海岸的朋友,歷經18天800公里的航程,到達淡水河口,充分展現了傳統造舟工藝,以及航海冒險的海洋文化。

海豚圈養

為了滿足人類好奇心,為了賺取商業利益,海洋生物被迫移居陸地,在教育與研究的名目之下,實為娛樂消費者。海豚失去遼闊的大海,在小小的圈養空間,不斷的轉圈圈,’ 長期受到壓迫,動物常會出現刻板與自殘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