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藝數狂潮》映後開放論壇 — 全球科藝新趨向


一、活動介紹:

本活動結合公視《藝數狂潮》映後座談和主題開放論壇。

《藝數狂潮》為公視2016年全新製作的新媒體藝術紀錄片,將於今年7月及8月於公視播映。影片中,藉由8位聚焦不同創作領域的台灣藝術家,帶領觀眾遠赴荷蘭、捷克、奧地利、美國、日本和德國,實地參訪這些國際間享譽盛名的新媒體藝術機構,直擊新媒體藝術美學上的實驗與落實於生活的體驗。活動藉由影片中所帶出的國際視野與趨勢,邀請科技藝術領域創作者和相關專家學者進行深度對談與交流,並藉由國內外案例之分享,打開大眾對新媒體藝術的想像空間。


我要報名 二、時間及地點:
日期: 2016年7月30日(六)>> 8月27日(六)>>
時間: 10:00-16:00
地點: 國立台灣美術館演講廳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三、活動內容:
本活動共分成四個場次,每一場次包含下列三個部分:
(一)《藝數狂潮》影片放映(共放映兩集,約50分鐘)
(二)映後座談 (約30分鐘)
(三)主題開放論壇 (約40分鐘)
 
第一場 7月30日  週六
10:10-11:30 主持人:
胡朝聖(双方藝廊策展人)
  與談人: 袁廣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副教授)、
丁惟傑(《藝數狂潮》製作人)

放映影片
〈錄像藝術 ─ 袁廣鳴〉

臺灣錄像藝術先驅袁廣鳴重遊德國ZKM藝術學院及媒體藝術中心,帶領觀眾認識培育新媒體藝術的搖籃,並前往國際知名的日本山口情報藝術中心(YCAM)與三菱地所,深入淺出的說明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現況。


〈互動藝術 ─ 黃心健〉

跟著藝術家黃心健的腳步來到歷史悠久的科技藝術重鎮-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並至布拉格參訪聲光藝術節(Signal Festival),見證一場場在城市公共空間所中發生的科技藝術聲光饗宴。


11:30-12:10 延伸論壇:公共空間中的科技動態景觀
  主持人: 胡朝聖(双方藝廊策展人)
  與談人: 袁廣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副教授)
陳志建(藝術家)
莊志維(藝術家)

本議題將綜觀科技藝術在公共空間創造的互動美學經驗,藝術家藉由數位科技的應用,翻轉人們對公共空間既有的想像,透過創作重新詮釋公共空間的功能和意義。藉由國內外案例之分享,探討科技藝術如何改變人們對生活空間的感知與互動關係。

 
第二場 7月30日  週六
14:00-14:50 主持人:
王咏琳(藝評人)
  與談人: 王福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鄭先喻(藝術家)
丁惟傑(《藝數狂潮》製作人)

放映影片
〈生物˙混種˙網路藝術 ─ 鄭先喻〉

藝術是否有更多的實用性和生活實踐的可能?曾在荷蘭求學與工作的新銳藝術家鄭先喻,帶領觀眾一路從荷蘭西南方到東北方的城市,參訪知名的V2動態媒體藝術中心、Mediamatic及NP3,一探科技藝術跨域的混種本質和反思生活的可能。


〈聲音藝術 ─ 王福瑞〉

臺灣聲音藝術的指標性人物王福瑞,受邀至比利時蒙斯的城市聲音藝術節CITY SONIC與德國柏林Teufelsberg進行參訪及演出,透過展演及藝術家訪談,讓觀眾深入淺出地了解聲音藝術的美妙與構成。

15:20-16:00 開放論壇:當藝術遇上科學 跨領域的美學碰撞
  主持人: 王咏琳(藝評人)
  與談人: 王福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鄭先喻(藝術家)
蔡宏賢(Dimension+創意總監)

近年有非常多的國際知名藝術機構皆以科學與藝術的交會為主題開展相關展覽、論壇及研究計畫。包括由林茲電子藝術中心所統籌、聯合歐洲多間科技藝術中心的歐洲數位藝術與科學網(European Digital Art and Science Network)、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藝術加速計畫等。「ArtSci(科學+藝術)」的混種思維挑戰了人們以往對科學與藝術的想像,當科學語彙和研究方法成為當代藝術的新興媒材,科學藝術是否產生了獨特的美學性? 這樣的跨域合作與交流又觸發了怎樣的激盪與挑戰?


 
第三場 8月27日  週六
10:10-11:30 主持人:
陳永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
  與談人: 邱昭財(藝術家)
丁惟傑(《藝數狂潮》製作人)

放映影片
〈動力裝置藝術 ─ 邱昭財〉

日本對自身傳統文化的關照與新興科技技術的極致追求,體現在其極具特色的新媒體藝術作品當中。本集在青年藝術家邱昭財的帶領之下,前進日本成立近20年的媒體藝術機構ICC,一窺該中心的新媒體藝術典藏,並深度了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發展脈絡。


〈數位藝術 ─ 陳珠櫻〉

擅長結合人工智慧與數位影像的台灣藝術家陳珠櫻,目前任教於巴黎第八大學,藉由參訪不同機構和藝術駐村單位,帶領觀眾認識何謂「藝術的美學、科學和技術」。

11:30-12:10 延伸論壇:沉浸之境 談虛擬科技的美學契機與挑戰
  主持人: 陳永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
  與談人: 邱昭財(藝術家)
黃心建(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學程主任)
陶亞倫(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學程副教授)

即便虛擬實境技術已發展了數十年,一直以來僅為少數藝術家作為實驗性的媒材工具。因其技術的突破與逐漸普及,2016年被視為虛擬實境(VR)元年,未來虛擬科技(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勢必將為視覺媒體產業及相關創作帶來巨大變革。本議題將從沉浸式美學及媒介發展的脈絡來討論這樣的技術將為藝術家帶來如何的表現潛能?對於藝術概念的傳達又有怎樣的限制? 而藝術家和觀眾的互動關係又將如何被翻轉?

 
第四場 8月27日  週六
14:00-14:50 主持人:
張賜福(在地實驗總監)
  與談人: 倪灝(藝術家)
郭奕臣(藝術家)    
丁惟傑(《藝數狂潮》製作人)

放映影片
〈雕塑‧當代藝術 ─ 倪灝〉

長期生活在美國的新生代藝術家倪灝,從在地的眼光帶領觀眾參觀美國東岸重要的Frieze藝術博覽會與新興的NADA藝術博覽會,體驗與當代藝術不一樣的新媒體藝術風貌。


〈錄像藝術 ─ 郭奕臣〉

曾在紐約駐村的郭奕臣,此次舊地重遊參訪紐約著名的駐村機構ISCP與科技藝術中心Eyebeam,並至TechWeek科技博覽會見識高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而EAI媒體藝術中心與High Line Art紐約市高線公園則體現了藝術的保存與推廣。

15:20-16:00 延伸論壇:科技藝術的跨國合作與生產 科技融藝人才國外駐棧創作經驗分享
  主持人: 張賜福(在地實驗總監)
  與談人: 倪灝(藝術家)
郭奕臣(藝術家)                           
紀柏豪(藝術家)

本館自2012年持續選送台灣數位藝術人才短期進駐國際多個知名新媒體藝術機構,並在該機構的支持與引薦下,與來自不同文化之藝術家、技術人員、研究者或其他領域之專業人士進行合作計畫。這樣的跨國合作與創作帶來了怎樣的激盪和挑戰? 藝術家又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拓展自身國際連結的機會? 本主題將邀請曾獲補助之藝術家分享其在國外駐棧的創作經驗與所見所聞,同時提供國內相關機構借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