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首頁關於公視網路會員贊助公視公視商城教育資源岩花館公開資訊討論區節目表網站地圖RSS


 公視的「紀錄觀點」節目一直是台灣唯一一個介紹世界各國紀錄片的窗口,也是發崛紀錄片新人的園地。它不定期地公開徵件,提供給不曾與「紀錄觀點」合作的導演創作機會,投資他們拍攝人生第一部專業規格的影片,依照他們選擇的題材與角度,甚至是他們自己對紀錄片的定義。

 紀錄片創作是一條辛苦又寂寞的道路。它一直不是電影系學生的第一志願,也不會是國家影視產業扶持的重點對象。偶而幾部影片會讓人感動、成為話題;但永遠是五分鐘熱度。而且,當你告訴別人自己是「做紀錄片的!」,得到的反應也通常是「什麼是紀錄片?」。人們雖然常看到紀錄片,但直覺只是:那不是電影!至於對那些常看紀錄片的觀眾來說,紀錄片就跟自來水一樣:是「自己來的」,是不需要付費觀賞的。那為什麼還會不斷有新人投入紀錄片創作的行列呢?在台灣,雖然紀錄片一直是導演在沒有劇情片可拍時的選擇。但還是有例外,永遠有一群影像工作者覺得自己對這塊土地有責任,默默地在紀錄這裡所發生的人與事,期待能透過影片去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只能說:責任感是一種很奇妙的負擔。且在這個年終的氛圍中,讓我們看看新世代導演們的初試啼聲。

 盧彥中的《瘋顛狂書道館》以「嚴肅」的筆觸,靜靜地觀察一位鄉間「藝術家」的一舉一動。他的模樣與言談都讓人會心一笑,仙風道骨、自得其樂的人生觀更令人莞爾。導演看似煞有其事地在拍一位大師,但你若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很快就會發現自己錯了。他開始挑戰我們對藝術的定義,偉大深邃與虛張聲勢的界線變得模糊了,正常與瘋顛亦然…。最後你會驚訝地發現,真正讓人動容的不是膚淺的藝術理論,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

 原本從事報導攝影的李豫英,這次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與被拍攝者互動?習慣偷偷獵取影像的攝影師,這次成了自己鏡框旁的邊緣人,而遊民反而成了主角。她靦腆地刺探眼前這個吵雜紛擾的世界有什麼祕密?得到的卻是滿腹生命的辛酸與無奈。《看那一片三水風景》反映出一個人文報導少有的視點,遊民不只是觀景窗裡等待被獵奇的人群。三水街在成為風景前先要有人看,而那個觀看的位置就等著你來站。

 我們早已習慣紀錄片新人只拍攝自己週遭的家人與朋友,但曾涵生的《邊境教室》一開始就給我們台灣紀錄片少有的視野。不只是因為他的主角是一群泰北邊境的緬甸難民,更因為他從百般無聊的日常生活中,拍到一群本該座困愁城的人民,不甘命運的安排,努力地在尋找生命的出路。多雨的貧困山區,因此飄浮著一絲希望,既使渺小,但終究是希望。

 鏡頭再拉遠一點,遠在英國學電影的林佑學,嘗試捕捉年輕學子踏入社會前的焦慮。畢業是所有人引頸期盼的日子,只是一旦到了那天,逃避世俗的借口頓時消失,《我們最後的留學時光》就成了我們最不想跨越的柵欄。那是片中所有學子人生的轉折點,就像這集節目是四位紀錄片新手的成年禮。

 你或許還不認識盧彥中、李豫英、曾涵生、林佑學。但以後,在他們之中,一定有你覺得賞識的導演。因為他們代替你,觀察到你原本沒看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