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 2

經過兩年的引領期盼,「舌尖上的中國2」終於要在公視頻道與大家見面了。製作團隊為了超越第一季,在主題上更添人文底蘊,將重點放在食物背後的人情故事。取材更貼近土地,介紹農漁民及市井小民的日常美食,邊疆地區如西藏、川滇、蒙古佔了不少篇幅,陝西的肉夾饃、黑龍江的鐵鍋燉魚貼餅子、苗族的青椒魚醬讓人大開眼界。第二季的攝影技術也更加精進。鏡頭探入微小的白蟻洞穴,潛入水底模擬魚群在水中的主觀視角,畫面更有臨場感。

 

 


《第一集:腳步 》

 本集一開始便來到西藏的林芝,十九歲的青年白馬占堆為了採集野生蜂蜜,只用一根藤條,花三個小時爬上四十公尺高的大樹,接著點燃煙霧,砍開蜜蜂藏身的樹洞,才採得最甜美的蜂蜜。看著西藏青年笑開懷的臉,那甜蜜的滋味令人心嚮神往。

本集除了強調食材取得不易,也介紹「路菜」,為了生計奔波在路上的人們,會攜帶能長期保存的食物,不只用來果腹,更是主人習慣的家鄉味道。例如四川的麻辣香腸、煙燻臘肉、樂山嫩豆花,陝西的肉夾饃、羊肉泡等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


《第二集:心傳》

 本集介紹幾已失傳的傳統美味。六十八歲的陝西農民張世新,驕傲地說:「我十五歲掛上掛麵的,一直沒有離開。掛麵的過程,一肚子的精明。」掛麵是陝西麵食,材料雖單純,製作卻相當費工。白麵加入鹽水,反覆揉壓,醒麵,搓條盤麵,掛上撐麵杆。銀絲傾瀉,潔白的麵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待上桌,搭配重口味的配菜和辣椒,素淨的麵條登時有滋有味。

以米食為主的蘇杭不缺手工美食。製作蘇式糕點是一項精巧的工藝。影片跟隨二十歲的女孩阿苗,在師徒制嚴格的廚房裡默默學藝,糯米卷、蘇式小方糕、三角團、蟹黃燒賣、四喜蒸餃、元松、金魚酥,製作這些別具一格的糕點,既需要靈巧的手法,更需要先天的悟性。阿苗跟隨師傅學習這門世代相傳的手藝。


《第三集:時節》

 西方世界的起司,像似一種腐化但美味的食物,東方的豆腐乳、豆豉、黃酒、泡菜,也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具有一種芳香濃鬱的特殊風味,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細菌)攜手合作料理的成果,而這種料理就是發酵。除了釀酒之外,一瓶一罐的醬菜罈子也是東方世界的佳作,像日本也有「納豆」這種口感奇特的菜,而中國人的老祖宗,也用一些罎罎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


《第四集:家常》

 

 古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蘊藏著中國人最平實質樸的生活期許與處世之道。每一張家庭餐桌都是瞭解中國人家庭觀念的最要樣本。本集《家常》,走進一戶戶平凡人家,與他們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間百味。

《家常》一集所展現的,除了紅燒肉等廣為人們所喜愛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倫常與親情,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微妙關係。就像古詩中所描繪的:“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這個羹湯中所包含的,遠不止日常的柴米油鹽。


《第五集:相逢》

 生生不息的中國人用食物紀錄每一次聚散離合。無論大時代中的人世變遷,還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總有味覺作為見證。隨著人們的遷徙流轉,食材、香料、配方與技藝也在浩淼的時空中穿梭、演變、再生,形成綿長而豐富的歷史。本集《相逢》,記錄食物與人的每一次攜手,呈現中國人的相聚離別背後藏匿著的深切情感。 《相逢》講述的不僅是人與人的相逢,更是食材與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與花椒的邂逅,開啟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輕的移民城市深圳,來自全國各地人們的相會,也為嶄新美食的誕生創造了機遇。

《第六集:秘境》


  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有許多奇異豐盛的美食隱匿在山野之間。茂密的森林、廣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與乾旱的沙漠……在這些人間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靈不僅活躍著人們的餐桌,更維繫著人與自然之間的融洽與虔誠。本集《秘境》,將目光聚焦於隱秘在人們視線之外的鮮活民間美食,以及這些獨特美食背後的多樣生活。 這一集關注的是"飲食的末梢地區",也就是那些受現代文明影響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許多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深處,以及沙漠中最乾旱的地帶,一些不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第七集:三餐》

 一日三餐,對於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人生的五味雜陳。現代化的中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在奔波忙碌中通過簡單的美食尋找味覺的快樂。一些人開始享受工業化流水線視頻,但也有人不辭辛苦仍然在飲食上堅持傳統。《本集》三餐,細品中國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飯。 據歷史記載,我國古人一日食三餐的習俗還可以追溯到晉朝,甚至更早。今日的中國,人們在實現了溫飽之後,講究三餐吃的健康。然而,高速緊張的生活使許多人無法像父輩們一樣花費大量時間煲湯煮飯。本集將展現現代中國社會中,從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鎮,人們通過每日飲食享受生活的方式。